毛豆青椒,让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民发了
12月12下午,天气严寒,冷风嗖嗖,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还留着一片金黄的稻秆,该镇镇长周远超正和汪朱村党总支书记曹党生一行人踏田察看地形地貌,研究在田间什么地方修筑一条合适的道路,配合镇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汪朱村全村耕地总面积3481亩,农业人口2760人,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养主体基本实现本土化,采用“大户+基地+市场”的模式,村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走上了致富康庄大道。因此陈集镇决定重点打造汪朱高效农业特色示范村,把该村作为镇示范园区的核心区来建设。
曹党生说,汪朱村种植业主要发展“毛豆+青椒”种植模式。一村一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2007年,曹党生率先承包了20亩土地搭建大棚,种植“毛豆+青椒”,2008年又流转48亩土地还是种植“毛豆+青椒”。他自己摸到了市场,每亩净收益从来不低于3000元/亩。看到稳赚不赔,后来不断有村民加入种植行列,渐渐达到大棚980亩,种植户21家,每户年收入都不低于10万元。今年村里又流转520亩土地,原在大棚里打工的11户村民新加入承包种植。
村民曹龙生、曹井芒原在大棚打工,今年自己分别承包了50亩,村民鲁杏升承包了70亩,最少的人也长了25亩。曹龙生说:“近几年在大棚里打工,看到这种种植模式比较赚钱,技术要求也不是太高,田间管理比较容易,而且跟在曹书记后面长,不愁卖不出去,终于也“下海”了,别人早就富起来了,自己怎能不着急?”
汪朱为什么能把“毛豆+青椒”发展成本村特色,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在里面,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效农业才能持久,或者说才能收到高效益,不至于今年搭棚,明年拔棚,一阵风过后什么也没有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市场!
曹党生在早些年的种植中,就摸好了市场,他们的青椒运到淮安市场,毛豆则由常州凌家塘批发市场车子到地头上来拉走。因此产品不愁销,效益很好。
基地只有上到一定规模,并且品种相对集中,苏南批发市场的车子每次来时才能拉满一车、两车货。过去我县个别村一大块基地分包给群众,但无人进行组织化管理,结果群众各自为阵,种植品种五花八门,同类产品数量不够,外面市场车子不来,群众自己雇车拖进城又不划算,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汪朱解决了市场问题,高效农业得以持续发展兴旺一片天。
有市场就有巨大效益
曹党生说,每年立春过后就开始种毛豆,上半年上市早的毛豆仁7元/斤,后上市的也达到1元/斤。春毛豆稳产不歇本,4月20日后,卖豆角不低于8元/斤,豆仁18—20元/斤,最低不低于3元/斤。青椒只要能卖到0.60元就能保本,而今年5月份杭椒7元/斤,9月份红椒8元/斤,11月价格下降,杭椒2元/斤,青椒1.2元/斤,总体来说,一季度辣椒每亩纯收入不低于4000-5000元,一个大棚一季度就能收入24000元。汪朱基地每天出产2000斤青椒,3天一趟运往淮安市场,不愁产不愁销。今年上半年曹党生家68亩大棚毛收入30多万元。村副书记曹庭明家种了6个棚,毛豆加青椒年总收入15万元。
规模种植除了直接给村民带来巨额利润外,还消化了本村很多空余劳动力,大棚每天用工就要达到300人,一年在大棚里做200天工,纯收入7000元。固定男工一月1200元,女工1500元,零工当天发工钱50-60元。
至目前,汪朱全村高效农业规划面积已达2562亩,占耕地面积73.6%,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1500亩,本土化率达70%以上。汪朱一村一品模式是成功的。目前,汪朱正在申报盐城市农业园区。陈集镇正把汪朱村高效农业跟镇原有高效农业园区连接起来,打造有影响的省级园区。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