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强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行农场化、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前提,也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近年来,滨海县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滨海县各镇区累计实现农村土地流转69.71万亩,累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17.2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6.27%和77.79%,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46家,工商登记家庭农场132个,已经县委农办认定的家庭农场155个。
加强载体建设,强化农业招商
在滨海首家家庭农场——滨海县李杨家庭农场,一排排钢架大棚里,各类反季节蔬菜生意盎然,长势喜人。位于滨海县天场镇的李杨家庭农场,今年6月正式注册成立,主要从事蔬菜、瓜果、稻麦、玉米等种植。农场负责人李杨介绍说,“农场流转了500亩土地,同时吸纳周边村民来打工。农场主推‘绿色’牌,吸引市民前来休闲观光。”
滨海县坚持以高效农业项目作为土地流转的支撑,把培育土地股份合作、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化主体作为组织农业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引导广大农民进入市场,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有效突破口。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270多个,这些农业企业在滨海县高效农业的发展中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全县农业向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方面发展。
同时,滨海县以农业招商引资为抓手,积极引进一批产品附加值高、龙头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来对接和领办重点工程,引进社会能人、种植大户和民间资本来投资建设重点工程,鼓励县乡机关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和民间资本来投身重点工程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各乡镇和农口各部门都开展了两个月的专题招商,每个农口部门都要引进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个,每个镇区党委书记都要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1个,确保了招商效果。
培植典型示范,提升窗口形象
时下正是浅水藕收获季节,在界牌镇生态观光浅水藕种植基地,大片荷塘已不复夏季接天莲叶的旖旎风光,但好的收成却是实实在在的。基地的承包方郭妙均介绍:“今年刚开始种植,收益还不错,下一步准备在荷塘里养殖泥鳅等品种,打造集莲藕种植、泥鳅养殖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产种养模式。”这是滨海县打造S327沿线高效农业示范带的一个缩影。
随着滨海县境内S327的建成,滨海县以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为载体,把省道327打造成贯穿全境、直达港口的黄金大道、绿色大道、示范大道;同时明晰“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全面提升窗口形象”的发展思路,基本建成农业园核心区、沿海农业2个万亩园区,围绕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设施农业3万亩、设施渔业1万亩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滨海县已实现S327沿线规模流转面积近3万亩,依托海大食品发展100多个“四青”蔬菜种植专业特色村,建成天农百亩高档智能温室育苗中心及千亩连栋大棚、国华蔬菜二期、浩林生态、中山河特种水产养殖等高档设施农业,形成了滨海县高效农业工作的亮点和示范带,充分发挥了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了滨海县土地流转和高效农业建设的步伐。
强化宣传考核,构建长效机制
滨海县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在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土地流转促增收”系列专题节目,报刊刊载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法规,召开土地规模流转现场促进会,积极向广大干群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法规和重大意义,引导广大干群自觉参与土地流转。
滨海县加大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高效农业的奖励力度,对新上日光温室大棚,每亩补助10000元,食用菌高架大棚每亩补助8000元,标准钢架大棚每亩补助3000元,竹木大棚每亩补助500元;对新培植年饲养5万只以上家禽或1万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场,补助投资者20万元;对土地流转期限3年以上,新增土地规模流转面积达200亩以上,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的县财政按每亩50元标准(S327沿线按100元/亩标准)予以奖励,连续奖励3年;对符合激励政策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项目建成即坚决兑付各项奖励资金,仅2012年滨海县兑现奖励资金就达150多万元。
县里还专门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各镇区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并明确专职的流转信息员,给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将土地规模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列入到考核范围,任务分解到各镇区。全县分镇区组和部门组每两个月竞赛考核一次,先进单位得流动红旗,后进单位扛黄旗并表态发言。通过三次百日会战考核和竞位争先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滨海县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的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