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打牢“绿色本底”
2008年太仓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2009年又荣列全国第二批12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多年来,太仓始终把巩固和提高生态文明创建成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建设“现代田园城,美丽金太仓”。
明确目标 规划引领
生态制度快完善
太仓市坚持将制度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太仓市于2010年编制完成了《太仓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30)》,将太仓定位为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田园城市,并以此全面构建包括水系、绿地、资源、环境等在内的协调发展规划体系。全市三区、六镇向市政府递交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六个镇编制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同时建立了严格的生态环境考核机制,制定了《太仓市201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明确各项指标要求,按部门职能分工确定了节能减排、绿色经济等6大方面32项工作任务33个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科学布局 防治结合
生态空间更优化
以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屏障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修复体系建设,着力优化生态空间。一是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针,着力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对市域空间和要素的全覆盖。在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考虑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差异,合理布局、科学定位、构建生态廊道,完善了智慧城市等20多个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金仓湖德国风情小镇等5个重点区域控规编制。二是建立了有效的生态修复体系。水环境质量逐步提高。连续三年把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完成3大类40项工程。通过城区水系沟通、河道疏浚、闸站建设、截污纳管等措施实现了“水通、水动”,逐步向“水清”目标迈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细颗粒物(PM2.5)防治为重点,启动实施新一轮蓝天工程。三是实施了高效的生态农业。大力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建设,占耕地比率97.29%。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实施化肥农药减施工程,2012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同比分别削减2%和4.7%。开展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建设,修复设施园艺面积2400亩,建设生态沟渠塘湿地及生态护坡面积8万平方米。
低碳发展 绿色转型
生态经济再强化
大力提倡和发展绿色经济,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力求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初现萌芽。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大力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打造新材料、精密机械、装备制造等8大特色产业园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5:54.5:42,2012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突破796.78亿元和499亿元。二是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化工、印染、电镀“三大”行业进行提标改造,5年间,全市累计关停并转化工企业190多家,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27万千瓦。畜禽养殖业规范化监管。颁布《太仓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对规模化养殖场实行了限期治理和部分养殖场的搬迁关停;创新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行模式,提高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循环经济深度发展。重点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拥有苏州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企业1家。全市25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节能减排工作处于全省“第一方阵”。2012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5.58%、19.38%、16.90%、22.12%,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成为苏州市唯一完成“十二五”四项污染减排序时进度的市。
标本兼治 综合防护
生态环境重修复
三年间,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78%的情况下,全市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7平方米,林木覆盖率和城镇绿化率分别达到17%和41.5%。去年,我市10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50%,各个监测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Ⅳ类要求。今年,我市增加了PM2.5指标考核,空气优良率达81%。基础支撑条件更加扎实。近三年,我市保持每年直接用于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的投入占GDP的 4%以上,累计投资达75亿多元,大大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今年,太仓市又确定了25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全市建成了饮用水安全供水网、污水处理网、清洁能源网、垃圾无害化处置网、城乡生态绿网,统筹区域供水通水乡镇覆盖率、城市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100%,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年处置能力达9700多吨,847个自然村庄完成环境整治,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专项整治行之有效。针对太仓市电镀企业装备差、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对全市45家电镀企业开展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对太仓港区、沙溪、新区印染废水接管企业全面开展提标改造工作,对港区9家印染企业开展限期治理。深入推进废水管网改造接管工作,严格审批验收,对进度缓慢的企业采取停水等措施,彻底解决化工区废水分质不清、分流不明的难题。制定《太仓市工业有机废水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试运行方案》,依托港区污水厂建设的工业有机废水集中预处理工程已投入试运行。环境执法保持高压态势。针对港区河道黑臭污染严重问题,对该区域内所有产生废水的企业进行挖地式排查。在全市开展“提升环境质量打击违法排污‘百日行动’”,在常态化现场执法的基础上,每天抽调3人,加大夜间、节假日、双休日环境执法力度。截止至8月底,共检查企业3724厂次,下发行政处理通知书180份、限期整改通知书65份,立案处罚127起,罚款621.76万元。率先成立苏州市首家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环保局组成的“环保执法联动中心”,并同时在污染企业集中的港区成立了分中心,建立了环境执法联动联席会议制度、络员制度、联动工作制度等三项制度并实现常态化运作,改变了环保部门“单打独斗”格局,实现了环境行政与司法的有效衔接。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