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家庭农场九成土地种粮
12月20日,高港区胡庄镇“江水源”家庭农场204亩水稻收割完毕。农场主张杰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介绍:“这季水稻采取稻、蟹共作模式,比正常水稻生长期长近两个月,用生物诱虫灯灭虫,不喷农药,用蟹的排泄物作为天然生物肥料,亩产虽只有400公斤,但产出的米完全是绿色无公害,每公斤批发价在20元以上,再加上养蟹的收入,效益远远高于常规水稻种植。”
在泰州,像张杰这样靠科学种粮、收获喜悦的农场主还有不少。据市委农工办最新统计,截至12月中旬,全市发展家庭农场5054家,经营面积(包括百亩以上水面)68.98万亩,其中土地面积3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高达28万亩,占93.33%,亩均纯效益2500元,是一家一户种粮的3倍。
同样是种粮食,但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能大大降低成本。以种水稻为例,病虫害统防统治,一亩地能节省60元钱;施肥的效果也比一家一户施要好,一亩地也能省六七十元。土地流转、整理后,全是机插秧,比原来直播水稻每亩产量增加150公斤,收割成本则由原来的每亩120元降到50元。
更重要的是,家庭农场种粮食“种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兴化市陈堡镇“绿松果”家庭农场引进水稻大棚栽培模式,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稻田里挂蚊帐”。好处是可有效防止稻飞虱等病虫害的侵蚀,水稻生长期间不用打农药,生产出来的大米堪称绿色食品,比普通大米每公斤贵16元,还供不应求。泰兴市虹桥镇“江泰虹”家庭农场则探索种养结合、秸秆全量还田模式,在稻田里套养蟹虾,田边设置太阳能诱虫灯捕捉害虫,确保稻田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生产的全是有机稻米,并注册了“江泰虹”商标,与上海、南京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
科技元素的注入,打响了家庭农场品牌,提升了家庭农场经营效益,一大批农业专家受聘于各类家庭农场,深旋耕疏松改良土壤、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秧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品种也得以推广。兴化市钓鱼镇“双超”家庭农场103.2亩水稻,今年全部种的是“甬优2640”新品种,平均亩产961.2公斤,比去年增13.6公斤;最高田块亩产为992.6公斤,比去年增27.3公斤,刷新了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百亩方单产的全国纪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