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新型城镇化走出新路子
从少花钱多办事的“雅浦版本”,到传承民族文化的“回民旅游”,再到守望太湖的“太滆转型”,雪堰镇走出了一条城镇化与生态建设互动并进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实现美好新生活是城镇化不断追求的目标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但在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反思的问题。有的地方将城镇化等同于“造新城”;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大征地、大拆迁,导致有“城”无“市”;有的地方将城镇化异化为盖房子、拓道路,复制大城市,变成了“千城一面”,这也使得人们对城镇化的价值产生动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向往。
城镇化就是要让同一个区域范围内,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都要享受这种美好生活。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是一个大战略,也是一盘宏大的“棋”。雪堰镇走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才是正道。实现“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小桥流水的雅浦村、依山临湖的城西村、渔歌唱晚的太滆村……雪堰镇实施的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变市民,也不是平房变楼房,它既要求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又要延续农村历史文脉,保持自然村风貌。
推进新型城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前提。雪堰镇在城镇化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65个污水处理厂、站、点,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得以处理,关停并转化工企业77家,有效保护了太湖山水,不遗余力开展城镇环境长效综合管理,2005年至今,考评连续拿下武进80个第一名。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着眼于依托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的跟进,城镇化就容易造成“空心化”,吸纳不了广大农民进城镇就业。实践证明,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才有生命力。武进实施太湖生态修复工程,为失业渔民和城镇环境治理提供了“双赢”机会。在太滆村委和渔政站的组织下,昔日失业渔民纷纷“转身”,重返太湖:春种葫芦,夏治蓝藻,秋捞浮莲……形成了一个“种、采、运、加、销”一条龙的常年作业体系。
有资料介绍,早在1898年,英国建筑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就提出“小城镇”概念:将为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市民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许多个这样的城镇彼此分开,但同时又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能满足几十万人口全部需要的“社会化城市”。1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英国城镇建设已经走上了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新型城镇化这场大戏中,“小城镇”可以也应该担当重任。雪堰镇的做法表明,通过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和高效能的管理,做精做强一批“小城镇”,既可以吸纳巨量的新增城镇人口,又避免大城市过于拥堵的“城市病”,还能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廉价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宜居的生活环境,吸引和集聚财力和人气,进而促进农村繁荣,缩小城乡差别,应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