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城西镇“祖传艺”成“金饭碗”

来源: 时间:2014-01-16 点击数:

    近年来,赣榆县城西镇通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演出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思想、目标编排到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词里,穿插到文艺演出节目中,让农民在欢乐的文化氛围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从中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学到致富本领,从而激发农民用“祖传技艺”打造“金饭碗”的高涨热情。
    前几年,城西镇从普查中发现的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遴选出与经济建设有直接关系的竹编工艺、淀粉加工工艺和猪头肉制作工艺等三项老工艺,考察其分布区域、传承谱系、相关制器、工艺流程、原材料、成本等各方面情况,推敲其在城西镇现实商品生产中的地位、价值、市场需求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证,认为“竹编工艺、淀粉加工工艺、猪头肉制作工艺”是三个难得的“文化金矿”,需要着力挖掘,重点保护,传承推广。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竹编工艺、淀粉加工工艺、猪头肉制作工艺”的相关知识和工艺流程,当地政府组织优秀的老工艺传承人现身说法,传授技艺。短短几年时间,“三项老工艺”开出了鲜艳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
    竹编工艺品走出国门
    竹编工艺在这个镇已有200多年历史。200多年前,一王氏居民从山东省胶东半岛搬到这个镇的岗东村居住,同时也把竹编工艺带到了这个镇。当时,因为这门手艺能够养家糊口,所以这项工艺便被传承下来,但历经百年未能发扬光大。2002年,我县举办“元宵节灯会”,城西镇设计了一台“梅花灯”。这盏灯由一棵梅花树和一盏宫庭灯组成,除树干是钢筋,其它部分都是竹制而成。梅花树主干总长6.5米,树上有4朵梅花,2个花蕾,花朵直径0.8米,花灯高1.98米,直径1.44米。这幅作品在“元宵节灯会”上名列首位,当晚便被一个家具城老板出价3000元买走。
    自从竹编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引起了重视,并被纳入了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城西镇采取了传承、保护、发展措施,使城西镇160多户农民成为竹编专业户。他们继承、发扬、创新了竹编工艺,把工艺品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竹编制品由原来的竹篮、竹筐、竹椅、竹床等本地内销的生产生活用品,扩大到惟妙惟肖的装饰品和文艺文化用品,并创新生产出深受外商青睐的海鲜包装用品和食品打包用品。因为竹制包装用品比塑料等其它包装用品具有环保、无毒、无害、经久耐用等优点,所以,大部分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场,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淀粉精品畅销国内外
    清朝后期城西镇沙河子村有一李姓村民学来淀粉加工工艺。他从红薯里提取淀粉,然后进行精加工,制成一些食品,可以凉拌单吃,可以与各种肉类炖煮,可以与所有蔬菜混合做汤,美味可口,百吃不厌。
    然而清末至民国一直战乱不止,人们连红薯都吃不到了,便断了提取淀粉的原材料。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李姓村民的这项手工艺才复兴,但一直未能充分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当这项传统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激发了很多农民的商品生产积极性,全镇有52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大户传承了淀粉加工工艺,他们户户开起了淀粉精加工作坊,每户年产淀粉精品1.8万多斤,并联合成立了淀粉精品批发市场,每年对外批发淀粉制品950多万斤,年收入4500多万元。城西镇的淀粉精品被客商誉为“月亮皮”、“银粉丝”,产品销往黑龙江、新疆、两广、新加坡等国内外市场。
    猪头肉制品名冠美食街
    清朝末期,赣榆县老县城有一条交通干线穿过城西镇腾庄村,有力的带动了这个村的商品生产,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村民徐希珍掌握了猪头肉制作工艺,开始从事猪头肉制作,虽然历经战乱及社会经济萧条等很多因素的制约,但徐家一直没有放弃这项手工艺。如今,徐氏传人徐敬水奋发图强,把经营范围从本镇扩大到周边乡镇,最后把工艺作坊搬到县城美食街。猪头肉制品采用祖传工艺,百年老汤卤制而成,配以各种香精料和中草药,成品肥而不腻,异香馥郁,口感极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据了解,徐敬水每天对外批发1万元左右的商品,年创收300万元左右。来自北京、上海、广洲、香港,以及海外韩国等地客户,都经常到这里采购,使城西猪头肉声名远播。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