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法援七举措提升农民工维权成效

来源: 时间:2014-01-16 点击数:

    日前,盐城市响水县小尖镇陈某等五对夫妻高兴地从该县法律援助中心拿到已被拖近2年的工资款421965元后,连声表示感谢:“谢谢法援中心帮他们要回工资,真正为我们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为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去年12月1日,盐城市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情暖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维权活动,重点帮助农民工解决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以及因劳动争议引发的各类纠纷。活动中,该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多举措多形式提高农民工维权实效。截至目前,全市接待农民工来访923人次,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237件,成功化解群体讨薪事件19起,挽回经济损失394万元。
  广泛宣传,提高意识。组织法援机构人员、法援志愿者和企业法律顾问,深入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工地、集贸市场等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法制讲座等形式,宣传与农民工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企业依法用工的法律意识和农民工的法律素质。在市区某建筑工地打工的盐都龙冈镇村民储德亚说道:“这样的讲解详细、实用,教我们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用!”。
  排查预警,提前介入。经过前期开展的针对建筑施工、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拉网式排查,全市共查出有欠薪苗头的企业181家,其中涉及有群体上访讨薪倾向的21家。法援机构都按预案将这些信息向相关部门通报,并委派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和律师介入,进行正确引导,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矛盾激化。
  畅通渠道,主动“寻诊”。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全部开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十人以上的农民工维权案件法援机构主动进工地现场办公;为农民工设立法律援助流动服务岗,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民工居住地、聚集地、施工地提供服务。目前,这种变“被动坐诊”为“主动寻诊”的方式已接待农民工咨询390余人次,现场受理讨薪案件51件。
部门联动,优势互补。市法律援助中心加强与法院、劳动监察、城建监察等单位沟通协作,与市政府“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劳动监察投诉举报热线等多条部门热线形成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使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件能及时高效解决。
  调解先行,效率优先。在办理农民工劳资纠纷案件时,首先引导农民工尽可能通过调解、和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减少诉累;对进入仲裁或诉讼阶段的劳资纠纷,加强与当地仲裁、法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按照“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的原则,推动仲裁、法院优先依法作出处理,尽快解决纠纷,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远程合作,降低成本。对涉及外省、外市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申请事项,按照“法律援助机构农民工法律援助合作协议”的规定,做好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的配合与合作,降低农民工异地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
  落实回访,严格责任。对每一个农民工案件,援助机构都通过发放质量监督卡,严格落实回访制度。对回访中发现办案人员存在敷衍了事、收取当事人费用以及由于办案人原因导致案件败诉的,在全市法律服务行业进行通报,并取消评优资格。专项行动结束后,要对案件进行汇总分析,并对优秀案件及其承办人进行表彰。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