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常州市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新举措,全面完善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网络完善、职能明确、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的运行管理模式,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健全机构队伍,着力强化四级联动的网络体系
常州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机构队伍,着力构建区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农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镇一级建立了16个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项目申报服务以及农产品营销指导等于一体的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共配备人员248人。村一级建立197个村(社区)农业公共服务站,形成了一支500多人的村级农业公共服务队伍。户一级依托1.9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1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1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30家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将农业公共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户。同时,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为重点,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运行管理,形成了市区镇(街道)村户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互促共进的农业服务全覆盖网络体系。
二、拓展服务内容,着力强化四位一体的职能体系
根据农业项目化管理、农产品营销需求增加的实际,将“农业项目申报服务和农产品营销指导”纳入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范畴,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职能体系,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大职能为主,农业项目申报服务及农产品营销服务为辅的“四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职能体系,并突出抓好各项职能的落实。一是落实农技推广职能。以新型责任农(林)技制度为基础,深化农技人员联结基地大户制度,按照1:10左右的比例落实农技人员对种养大户开展技术指导等服务,对各地特色优势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竖标立牌,明确指导专家、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力度。二是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职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动植物检疫防疫预警体系、检验检疫体系、应急处理体系和疫病扑杀体系,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基层政府组织防疫员完成动物防疫等服务项目,提高动植物疫病防控水平。三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采取由镇街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一名副主任专职牵头负责,各产业线农技人员具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运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镇街一级单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因专业局限无法完全胜任多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的问题。四是落实农业项目申报服务和农产品营销指导职能。将有关职能落实到各产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广大农户多渠道开展农产品营销,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促进产业发展。
三、完善运行机制,着力强化四措并举的制度体系
注重完善工作管理运行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强化责任农(林)技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首席农(林)技推广专家、责任农(林)技员和农民大师三级联动的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2013新型农(林)技推广专家和推广人员254人,全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132个,新技术71项,新模式40种,主持或参与实施各级各类农业项目300多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8万余亩,新增“三品”基地3.5万亩,举办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班194期,培训农民1.8万余人次。二是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检疫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积极推进水产品、茶叶、水果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试点,不断扩大追溯管理覆盖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定性动态检测体系建设,全市追溯管理单位115家,建立生产单位自检自测网点69个。2013年共实施蔬菜、畜禽、水果、茶叶、水产品等农产品定量检测805批次,快速定性检测9995批次,合格率均在99%以上;生猪实现全面检测检疫。三是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制度。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坚持四季防疫免疫,其中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的免疫密度达100%,保障动物产品消费安全。严抓梨病害、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建立7个监测对象共12个监测点,2013年防控率均达100%。四是强化信息服务制度。以农民信箱为依托,建立集农技推广、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监管、市场营销等综合性信息发布平台。2013年发布各类信息3453条,促成交易金额700多万元,全市农产品网络年贸易额突破8000万元。
四、巩固基础支撑,着力强化四管齐下的保障体系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为保障农业公共服务正常有效运作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形成共识,把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目标任务。二是加强政策资金保障。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定为全额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全额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必要的办公设施、仪器设备和日常管理经费足额到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基层政府组织防疫员完成动物防疫等公益性服务项目。2013年全市共安排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切实保障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行。三是加强考核激励保障。在明确各级农业服务机构和人员工作职责的同时,签订岗位责任书,将工作责任落实到相关农业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做到责任指标分项细化,归口分解。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制度,将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运行纳入年度考核,建立以奖代补的村级农业公共服务站长效考核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00多万元,用于对村的考核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金发放、职称评聘、项目支持的依据,鼓励农业公共服务人员搞好服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四是加强服务设施保障。积极探索在镇(街道)一级由政府提供资金设备,企业提供人员场所,在产业基地密集区块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的政企合作的检测室建设运行模式,为当地农户及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提供极大方便,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