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泰州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2013年泰州市粮食总产量达326.7万吨,较上年增长0.9%,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2013年泰州粮食播种面积为657.78万亩,全市粮食平均单产达496.6公斤,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夏粮和小麦单产再次领跑全省,小麦单产成为全省唯一过400公斤的地级市,兴化、泰兴和姜堰跻身全省首批“亩产吨粮县”。
高产攻关 为粮食连增添动力
兴化作为我省粮食生产第一大县,一直是全市粮食生产状况的晴雨表。2013年,该市钓鱼镇超高产百亩攻关方平均亩产达961.2公斤,最高田块达992.6公斤,再次刷新了稻麦两熟条件下百亩方单产的全国纪录。
2013年,泰州市共创建部、省级万亩示范片86个,同比增加18个。27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16.2公斤,比全市小麦平均亩产高113.2公斤;53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也达713.8公斤,创历史新高。
稻、麦是泰州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占到全市粮食总产量的九成以上。以水稻为例,2013年,我市武运粳24号、淮稻5号等迟熟中粳品种种植面积已达210万亩,高产品种超过水稻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2013年,水稻机插秧这一全国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在我市获得突破,全市全年新增高速插秧机1038台,机插秧面积达170万亩,占水稻适宜栽插面积的71.2%。2013年是泰州确定的“农业机械化推进年”。截至当年年底,我市小麦、水稻机械化收获率已分别达98%和96%,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2.9%,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50.7%。
农业补贴 为农民种粮增活力
价格,是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首要因素。2013年,国家连续第六年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让种粮农民吃到了“定心丸”。同时,由最低收购价、临时存量粮食收购计划、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等组成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在泰州也基本形成。
2013年,泰州共发放农业“四补贴”资金共计5.9亿元,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仅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一项,就从2004年的6000多万元,上升到如今的4.07亿。
为了让有限的补贴发挥更大的效应,近年来,泰州将新增补贴的重点逐步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倾斜,让它们成为助力“十连增”的主力军。从水稻大棚育秧补贴到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补贴,再到2013年实施的“冬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我市农业补贴正从“补面积”逐步向“补技术”转变,为粮食连年增产补足了活力。
科学减灾 为粮食增产减阻力
2013年7、8月间,泰州有37天的气温达35℃以上,持续高温给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春耕到秋收,尤其是在夏季持续高温期间,该市农业部门共发布50余次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并派出专家200多人次深入田间地头,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农时进行入户指导,同时配合改补种政策和水稻增施肥促早熟补助等政策,将自然灾害降到最低。
针对2013年病虫害重发态势,各地抓住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关键环节,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打好了水稻“两迁”害虫、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控攻坚战。
2013年泰州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率达到55.6%,比上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通过病虫害防治,泰州市2013年共挽回粮食产量损失90.1万吨,约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21.6%,实现了“虫口夺粮”。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