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田楼镇阳光培训更多农户得实惠
“去年我连续三次参加镇里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新技术,后来在镇人大和农业服务中心项目、资金、技术支持下,承包了30多亩荒废地复垦后搞塑料盘育秧并种植水稻,剔除成本,亩收入超过1000元。今年我还要积极报名参加阳光培训,并在规模种植上下功夫,争取承包面积150亩,当一回‘农场主’!”田楼镇人大代表、合浦村妇联主任时宽梅回忆科教培训收获信心满满。
近日,为期三天的灌南县田楼镇阳光工程农业技术培训如期开班,来自26个村(居)的135名学员报名参加了新春首次培训。时宽梅也是众多学员中的一个。这也标志着该镇马年扶贫免费培训已全面展开。
为让更多的农村群众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术,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田楼镇的人大代表时宝才、王玉军等联名向人大主席团提交议案,建议政府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投入人力物力培养一批素质过硬、带头发展的职业农民,适应新农村发展形势。对此,该镇十分重视,通过人大牵头,依托县扶贫办、农开局、农委、农机以及人社局等单位的人力和资金资源优势,面向全镇群众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以镇党校、村党员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以及远程教育网为主阵地和载体,该镇阳光培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群众学用科技需求,由群众当“顾客”,对单点“菜”;让科技人员当“厨师”,根据客户“口味”,照单做“菜”,精心烹制“科技大餐”,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方面,只要群众有需求的,就组织授课人员有针对性准备相关教材,变过去上几堂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效果差的灌输式为群众点题、老师答问指导相结合的订单式培训,倡导实践运用为主,书本理论知识为辅,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规格培训指导,让不同人群掌握科学种养、科学管理的技巧,确保技能传授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产业发展需要,提高培训效果。
“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曾想,经过老师的指导帮助,自己有事没事就摆弄几下,短短几天时间,我基本上学会了了电脑操作技巧,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上网。过去见了电脑头脑发炸,现在我迷上了它,拿起鼠标轻轻一点,不出家门能知天下事,外面的粮食、蔬菜瓜果等市场行情一清二楚,做生意方便又来是。以后我还要加倍努力,争取考个电脑职称,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学会电脑操作技能后,年近花甲的茂兴村村民姜清祝显得很高兴。象姜清祝这样在科技培训中获益的村民,在田楼镇26个村,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根据农户侧重种植或者养殖业的不同情况,田楼镇科技培训也作相应调整,不搞千篇一律。在国家农开项目区大兴、田楼、合兴、三庄等村培训时,该镇及时与县农委、农开局等涉农单位联系,科技培训前,预先组织人员走访村干部和群众,收集培训意见和建议,确保有的放矢。参加授课的人员就稻麦、蔬菜、西瓜以及葡萄等粮经作物科学种植管理精心备课后,尽可能减少书面语言,以简洁朴实的农村话讲解,不管是年纪轻还是岁数大的群众,都能听得懂、摸得透、不夹生。去年秋季小麦播种期间,应七圩、振东等村群众要求,县农开局特邀的高级农艺师黄保亚连续讲课21场不歇闲,群众听得过瘾,而他最后却嗓音嘶哑,累倒在病床上。有时,该镇还应群众要求,将培训课堂转移到地头田间,实地培训、现场指导,引导群众在小麦、水稻生产过程中,推广秸秆还田,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把握好水稻育秧以及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时间节点和用药量,既改良土壤,又节省种植成本,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去年,该镇小麦、水稻亩单产均超历史,有5.2万亩耕地达到吨粮田标准,科技培训直接为农民增收350多万元。在新沂河、灌河沿线的畜禽养殖带,田楼镇围绕禽畜防疫、配方喂料以及综合管理等方面,组织专家为养殖户传经送宝,的基础上,通过在长茂、田楼、七圩等26个村(居)培育科技示范户,并组建专业合作社,上传下达的同时,便于农户就近咨询、就近学技,科技示范户就近指导、就近培训。科技示范户因为是本村或本组村民,能够做到不定期、不限时、不间断,全天候、全身心、全方位的学习运用新技术,从而使科技培训、科技推广触角不断延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田楼镇阳光培训将举办不少于30期,其中集中培训10期,接受培训人数将超过6500人(次)。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