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模式
刚平整好的土地上,专门挖的水沟纵横交错,特意架起的一座座“水桥”,将一块120亩水田分割开来。见到浮桥镇茜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根其时,他正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忙活着。
“我们5月将插秧、放蟹苗,6月放泥鳅,预计10月割稻,11月抓泥鳅,到12月前后养殖的扣蟹也可以上市了。”老张说,季节不等人,稻蟹共养首先得跟着农时走,一点也耽搁不了。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盯牢这片占地120亩的高标准养殖场建设。目前,整个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
采取稻蟹共养模式后,田里既种水稻,又搞养殖,既能提高水稻品质,又能增加种养效益,何乐而不为呢?老张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他今年专门在丁泾村选择了120亩地实施稻蟹共养,光基建这块就投入了70多万元。
在稻田四周挖出宽3.5米、深0.4~0.5米的沟;在水面上用1300多块混凝土楼板搭起一座座“水桥”……老张说,稻蟹共养与传统水稻养殖或螃蟹养殖不一样,要兼顾稻、蟹的生长生活环境。由于田里有对农药非常敏感的扣蟹,水稻不能打农药,稻田中的杂草、害虫主要靠扣蟹帮助清除,生产出来的绝对是无公害的有机大米;稻田还为扣蟹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仿生态环境”,有助于扣蟹顺利完成脱壳等过程,保证扣蟹的存活率和高品质。
一亩地可以收割水稻600斤左右,养殖扣蟹300~400斤,泥鳅120斤左右。保守估算,一年下来,每亩地种植、养殖的综合效益起码在1万元左右。张根其说,稻蟹共养模式带来的好处有很多,“用水不费水、用地不占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除此之外,还提高了水稻和扣蟹的身价。”
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生态效益。与张根其一样,城厢镇东林村也早早动起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脑筋。该村合作农场将自己种植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砻糠、麸皮、秸秆等,作为养殖基地的主要饲料,饲养畜禽产生的粪便、沼液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用,形成了“田养畜、畜肥田”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可以达到万元左右亩均综合效益,更实现了生态种养、综合利用、良性循环。
近年来,太仓市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积极向内挖掘潜力,优化农业布局,在政策推动、科技驱动、示范带动下形成了一批环境友好、生态循环农业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不仅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这也为今后我国的农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太仓将进一步引导各区镇不断加快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太仓农业现代化水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