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东林村不拘一格聚人才
“今天桃树可以用药了,30斤水加两袋药,药先用开水化开,再倒进水中,梨树也一样……”虽然已经70岁了,但汪燕飞布置起果树管理任务来,还是显得既利索又有条理。汪燕飞是城厢镇东林村聘请的林果基地负责人,到村里两年多,他带着10多位基本没有果树种植经验的老年村民,硬是建成了一片130多亩的果园。近年来,东林村的村级经济迅速发展,和村里吸引了一批像汪燕飞这样的人才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东林村,大家都叫汪燕飞为“汪工”。1970年从南京林学院毕业后,他就一直从事林果生产,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11年底,东林村决定在合作农场北面建一片林果基地,一方面发展村级经济,另一方面为以后发展农业旅游打好基础,但以前村里从来没有搞过上规模的林果种植,找不出一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当基地负责人。而汪工在太仓的林果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于是村里决定聘请他,“闲不住”的汪工也答应了。从果园规划、果木引进开始,仅仅两年多时间,一个有着10余种果树的果园建成了。
在东林村,和汪工一样,属于退休后发挥余热型的人才还有金仓湖米厂负责人周耀良。他原是新毛粮食系统的工作人员,到了村里后,不管是建厂、迁厂、扩厂,还是平时的粮食加工、仓储管理,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除了充分利用本地有技术管理经验的人才,东林村也很注重从外地引进人才。东林生态养羊场的场长徐琼芳就是从南通聘请来的,既懂养羊管理也懂技术。他当场长后,羊场建成当年就有了产出,第二年生产就达到了设计的规模。因为一直在从事这一行业,对产业发展方向了然于胸,他关于建繁育场、饲料厂的设想也受到了村里的重视,目前正筹划往这方面发展。去年,村里决定利用空闲时的育秧棚发展菌菇种植,又从浙江聘请来了一对夫妻技师,现在的香菇、木耳种植也是搞得有声有色。
“养猪场、养羊场、林果基地、米厂都是村里在这几年新建的,每一个都获得了成功,这确实和我们引进了这些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有很大的关系。”东林村负责人说,东林村这几年的发展,既受益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也和村里的一些体制、机制创新有关,同样离不开这些聘请的人才。以前东林村的农业比较单一,基本就是种粮,而且从事农业的主要是村里的老人,他们生产靠老经验,更谈不上管理,要发展这些产业最缺的就是人才,村里就不拘一格聚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愿意来村里工作的都欢迎,不管多大年纪、是什么地方的人。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