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休闲农业还需“深耕细作”
阳春三月,去周边的乡村踏青赏景已经成为不少市民周末休闲的首选。近年来,江宁区大力建设台创园、汤山翠谷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休闲旅游、生物智能等现代农业,使原本默默无闻的村落实现华丽转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乐趣十足的农事体验、自然美景的视觉享受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休闲农业的“吸金效应”逐步显现。
产业融合形成发展亮点
“我们坚持把台创园建设成为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重要载体。”台创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农业技术和台湾元素的引入让园区不再停留于发展单一的设施农业,而是形成设施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共同发展的“合力”,并把休闲农业作为引领园区发展的重要抓手。
初春时节走进台创花博园,眼前是一派百花争春的热闹场景,让前来观赏的市民流连忘返。园区旅游处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农艺馆、台湾精品花会馆、宝岛风情馆、花博园、花艺DIY体验馆等多个现代生态农业景观和特色休闲景点,积极开拓教研实践、观光游赏、农趣体验、康体休闲、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打造一个“农教游结合”的现代农业“大观园”。与此同时,汤山翠谷、湖熟现代农业园等也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
美丽乡村彰显休闲农业魅力
“去年夏天来这里,白鹭栖息在九莲湖边,湖岸绿草茵茵,景色美不胜收。”赵先生是摄影爱好者,他的电脑里保存着很多淳化马场山的“靓照”,他说,为拍到各个时段的美景,他一早就赶到马场山,“边走边拍,村里就有农家乐,自备的干粮也用不着了。”
“去年很多人来这看薰衣草,我们还没开张就有客人上门了。”谷里大塘金村的农家乐经营户金正喜告诉笔者,自己一直在家务农,家门口还留有一块菜地,“没想到村里环境变得这么好,没想到自己会开农家乐,更没想到能接待这么多游客。”金正喜的“三个没想到”说出了很多农家乐经营户的心声。
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江宁区立足山水资源,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村庄改造、环境整治、美化绿化,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风貌彰显的美丽乡村,让村民“坐地生金”。据统计,2013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约3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12亿元。截至目前,世凹桃源、黄龙岘等11个已开村营业的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共发展各类农家乐经营户和民俗作坊逾200户,超过300万游客慕名而来,实现综合收入约4亿元。
留住游客还需打好特色牌
当前,休闲农业在江宁风生水起,农家乐经营户也多点开花,如何才能避免同质化带来的发展瓶颈?区休闲农业办公室负责人给出了答案。“休闲农业既要服务城市需求,也要彰显区域特色,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项目建设突出农味,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为此,江宁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今年将引导各示范村至少培育一个特色种植、养殖规模基地,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种养加工一体化等方面拓展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还将指导农家乐经营户加入所在村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及行业协会,利用现有的土地或自留地,采取参与村集体参股开发设施高效农业或自建家庭农场等方式,积极参与生产分工,不断开发休闲项目,充分满足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激活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活力,要在充分挖掘区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着力丰富旅游元素,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据悉,2014年,全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全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左右,综合收入14亿元左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