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茅山老区绿坛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金坛茅山老区朱林镇绿坛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种植无节水芹为主。合作社2000多亩无节水芹,2013年销售4500多吨,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并让400多农户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过去不起眼的无节水芹,现在成了市场抢手货,过去不值钱的农家粗莱,现在身价倍增,过去零敲碎打的小副业,现在成了农户增收的大产业。合作社干部和入社村民普遍反映,这几年能快速发展主要靠了四个“创”:
一、合作创业。无节水芹是金坛茅山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的本土蔬菜,但种植分散,方式落后,不成“气候”。沈怀荣看准了无节水芹的广阔市场前景,在2007年毅然辞去金坛电视大学教师的安逸工作,回到家乡茅山老区朱林镇西洋圩,创办了“绿坛”蔬菜专业合作社,主攻无节水芹产业提升。合作社现有无节水芹种植面积2000多亩,其中,从西洋圩农户手中合同流转进社500亩,用作无节水芹种植示范基地,385个社员带田入社1500亩,实行订单生产。合作社以“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治虫、统一施肥、统一采收”,并对入社农户“定期指导、定期培训、定期收购、定期结算”,合作社按保底价和市场流动价相结合的价格收购销售农户水芹,年终还根据销售情况实行二次分红。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实现了无节水芹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成为茅山老区朱林镇的农业拳头产业。
二、科技创优。合作社以科技为依托,建立了有本科生、研究生、科研院所专家10多人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与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进行产学研对接,抓好水芹科技研发,采用新的耕作理念和新的种植技术。土地经整体规划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1000多亩高标准水芹种植区,其中500亩种植基地建立了独立的循环水系,沟渠配套,自我净化,形成了水、药、肥“二位一体”的环保绿色种植流程。有完整规范的塘口水质监控记录。在农业部门指导下,研究施用生物治虫,解决了水田防治蚂蝗和色板诱虫的难题。通过改良品种,突破了无节水芹生产的传统栽培方式,变一年一熟为一年四季种植,做到了常年生产、常年销售。先进实用科技的应用,大大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提升了水芹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三、品牌创市。合作社从办社之初,就把水芹生产目光瞄上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是注册“绿坛”商标;二是提高水芹质量;三是搞好精细加工,建成了占地20亩的水芹加工厂,注重加工过程的温控指标,水芹表面微生物清洗后,再用臭氧消毒,然后保鲜包装;四是与国标、外标接轨。“绿坛”牌水芹先后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定;达到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规范要求,成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南地区首家蔬菜出口A类备案基地,全国水芹出口唯一A类备案基地,并被国家工商总局确认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打响品牌,创造出比过去宽广得多的市场空间,实现了水芹销售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的跨越。2008年起,“绿坛”牌水芹进入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还首批8吨“绿坛”牌水芹出口韩国,后又外销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2012年无节水芹出口创汇250多万美元,2013年达到400多万美元。
四、增效创收。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是农民入社的根本诉求。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来的500亩无节水芹种植基地,每亩每年支付农民780元,每5年递增5%,因这几年销售行情好,每年底还拿出不少于40万元给农民分红;1500多亩入社农户,合作社收购水芹每斤保底1.2元,市场浮动最高达每斤2元,亩产一茬水芹7千斤,一年三茬,就是2万斤,农户收益达6-8万元。目前115名农民在合作社务工,男劳力种植收割水芹,每天150元工资,一年收入5万元,女工室内择拣水芹,每天工资80元,一年收入3万元,合作社一年支付工资就有300多万元。还花了10多万元,为每个务工人员支付农保和人身意外保险。每年组织员工旅游,中秋、春节发放福利达50万元。今年50多岁的沈建华,长期在外做瓦工,夫妻长年分居,老人小孩无法照应,工资十拿九不全。2008年夫妻俩到合作社务工,老沈种水芹,妻子拣水芹,一年收入8至9万元。老沈说:“现在是天天吃香的喝辣的也不用愁。”村民倪友兰患先天性腿疾,丈夫多年前胃癌手术,丧失了劳动能力,2009年,她到水芹专业合作社务工,每年有2万元收入,加上自家的2亩5分田种粮,吃饭、用钱基本解决了。70岁的任素琴在合作社拣水芹,每年2万多元工资,高兴地说:“老了老了,还能轻轻松松赚钱,做梦也笑醒了。”合作社效益提高了,入社和务工农民收入增加了,对农民的吸引力得到提高,发展的根基也更加牢靠。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