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三口镇“四多工作法”新农村建设大变样
通畅的道路,整洁的民居,村前屋后遍植新绿,河塘的水也变得清澈。近期,记者在三口镇尧河村、成湾村看到,曾经的镇域边缘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现代新农村的景象。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得益于三口镇去年开展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仅用半年时间,村容村貌就大为改观了。
一、环境整治成功的前提:多层面统一思想
“我们要通过村庄环境整治让广大干群认清三个问题:首先,环境整治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提升地方形象工程;其次,搞好环境不是软任务,而是全面达小康重要标志之一;第三,村庄环境不是无法抓,而是能抓好。”三口镇党委书记张友明这样对记者说。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启动后,三口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总指挥、镇长为组长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全镇共划分为6个片区,分别由1-2名镇三套班子成员负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办会,对环境整治任务进行细化,对任务落实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进行明确,确保思想不放松。
环境整治工作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与参与。”尧河村支部书记张晓蓓说:“如何赢得村民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就成为村庄整治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小怀兴是尧河村环境整治点,整治初期,部分群众不配合工作,家前屋后杂乱不堪,严重影响全村的环境整治工作。村部分干部和一些党员带头先从自家开始整治,慢慢地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加上村里的宣传,使更多村民能够理解这项惠民的好事。群众说:“有谁不希望自己住的环境整洁卫生呢?”
环境整治期间,三口镇还充分利用村村通大喇叭、横幅标语、村务宣传栏等方式,增强了全镇广大群众对环境整治的认知度,营造了全民关注、积极参与、共享成果的浓厚氛围。
二、环境整治成功的重点:多方位全面整治
“以前这里的沟塘到了夏天,又臭又脏。现在塘里的水清了,我们外出的路变宽了,也变干净了。”尧河村的群众这样对记者说:“这里原来只有一条小路通向我们小组,想要走大路要绕一公里,现在我们这条路变宽了,汽车都能走了,虽然是小事情,但是我们群众心里是暖暖的。”
三口镇在开展环境整治过程中坚持全方位、全体式整治。突出房、堆、路、沟、渠五个方面,掌握亮、齐、畅、绿、美五个标准,先后开展白色垃圾、乱堆乱放、渠道水系垃圾专项整治活动,保证整治出效果,出形象。
据悉,去年以来该镇累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00余万元,粉白树木1.2万株,粉刷墙、桥、涵6.5万余平方米,沟塘疏浚12.2公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已经成为三口镇民生工程一大亮点,多次为市县观摩、调研提供现场。
三、环境整治成功的保证:多渠道筹措资金
“镇村环境整治工作存在最实际的困难就是缺少资金。”三口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分管人、镇纪委书记李军这样告诉记者。
面对困难,三口镇党员干群齐心协力,采取“上级争取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将环境整治这项难事办好,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首先,该镇充分用好各类专项补贴资金和县环境整治专项经费,同时结合扶贫和公益性岗位项目实施,安排低收入户投入到环境整治中来。其次,安排镇财政资金,由政府解决垃圾清运、主道路保洁员工资,减轻村级负担。第三,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争取社会赞助资金。第四,针对特殊路段、村组,由村民自筹资金,共同分担整治工作资金压力。
四、环境整治成功的关键:多举措长效保持
“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我最担心的是村庄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成湾村支部书记冯占雨对记者说:“整好后不管、管不好,我们都会在群众面前失去信誉。”
如何维护村庄环境整治成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让村庄的美丽昙花一现?“要防止村庄环境整治进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就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李军说,“长效管理比创建达标更为重要。”
三口镇以制度加强了村庄环境管理,制定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办法和奖惩措施,逐步建立三套班成员任路段长、环境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河道管理等工作制度;建起了镇村两级监管网络,镇级负责对村的考核检查,村级负责对保洁人员的考核检查。同时,各村考核结果将与村干部年终考评挂钩。
通过村庄整治,三口镇有效解决了村民在出行、垃圾清运等方面的困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