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共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67.09万人

来源: 时间:2014-04-10 点击数: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统一部署,徐州市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抓紧前期工作,规范建设管理,“十一五”期间徐州共投资12亿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67.09万人,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解决农村271.5078万人饮水不安全,其中饮用高氟水人口144.4521万人,涉及全市100个镇、1个办事处,1155个行政村,为全省饮水不安全人口最多的市。经周密组织、科学规划、典型推动,“十一五”期间,徐州共新建、改建水厂162处,区域供水延伸1处,铺设供水管网32603.5公里,新建增压站14座,配套消毒设备603台套。新增供水能力22.27万吨/日,受益97个乡镇、1076个行政村、2803个自然村,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67.09万人,改善受益人口32.75万人,总投资12亿元。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过程中,徐州市多措并举,确保各项工作和的圆满完成,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专题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并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市水利部门全力推进,成立了七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督查小组,分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检查和督导。各地密切配合,成立了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和建设管理机构,发改、财政、水利、卫生等部门明确分工、统一协调、各负其责,形成了层层有领导、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二是强化前期准备。 深入调查评估,成立了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领导小组,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全面调查,编写完成《徐州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完善编制规划,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狠抓关键环节。抓好以点带面,在相关县区进行试点,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为全面开展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优化选取方案,在设计中,严格按照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进行设计,采取多个方案对比,优化选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四是严格建设管理。严格按照水利基建工程“五制”的要求,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全面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委托监理部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委托质量监督部门经常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情况,各施工单位成立了质检科、安全科,落实了“三检制”,确保了工程质量及安全。五是强化建后管理。制订运行管理制度,全市各地均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工程管理权和经营权,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了管理体系,各地组建县级供水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区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是减少疾病,提高了项目区群众健康水平。据调查,吃上洁净水后,肠道传染病等发病率降低了57%,其他介水性疾病也明显减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丰县、沛县、睢宁等饮用高氟水地区, 牙齿脱落及发黄现象等口腔疾病基本消除。同时,各地在建设饮水工程的同时,增加了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了农村卫生基本状况,降低了与卫生条件有关的发病率。二是改善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农民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带动了与水有关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据调查,自来水到户后,20%的农户购置了洗衣机,70%的农户购置了太阳能,90%以上的农户生活用水量增加。三是解放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还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密切关系,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使广大农村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新,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好体现,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政府的温暖,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分享到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果,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徐州市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