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五项举措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来源: 时间:2014-04-10 点击数:

    美丽乡村建设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武进区紧紧围绕“村庄焕颜、生态提升、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农民受益、社会和谐”等六大建设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循序渐进,全力打造一批以雅浦、杨桥、五一、牟家等样板为引领,代表武进最高水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结合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力争到2015年,打造6-8个美丽乡村特色村,东、南、西线三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全面形成,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1、强化规划优先意识。牢固树立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济发展出发,围绕村庄风貌差异性、特色性要求,坚持规划优先,认真搞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围绕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按照农村“三集中”的发展要求,优化完善村镇布局规划,细化村镇发展指标。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加快完善东线、南线、西线三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总体规划编制设计,在优化完善康居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特色村建设,制定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项目建设的专项规划。围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链延伸,全面细化优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到2014年上半年全面完成特色布点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2、创新完善政策举措。紧紧围绕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强村富民、投入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加快研究制订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机制创新,强化政策保障功能。一是制订完善政策。要学习借鉴先行地区成功经验,结合武进区实际,加快研究制订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督查考核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时序进度,建设标准、资金保障和实施办法,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大对重点打造的特色村的政策倾斜,要突出政策的引领、激励功能,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强化协作联动。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整合职能优势,分解落实任务,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工办、住建、文化、农业、旅游、城管、财政等部门的分工协作,形成总体衔接,专业配套的政策举措。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出台美丽乡村建设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扶持10个特色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按照每个村补贴500万元左右的标准,约需筹集50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各类涉农政策优先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要深入开展城乡共建、村企结对活动,充分调动和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建美丽乡村,加快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解决投入不足的现实难题,为倾力打造美丽乡村亮丽名片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3、努力培育典型示范。按照“典型引领、分类整治”的要求,结合村域产业结构、空间景观、社会文化等差异性特点,整合利用良好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选择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村庄开展示范试点,积极培育一批乡土风情浓郁、个性特色鲜明、旅游功能完善的示范典型。利用省级“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的有利时机,按照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纲要的要求,结合武进区东、南、西三条旅游线路的开发建设,从2014年开始,每年选择3-5个试点村,重点扶持,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到2014年10月前,完成3个特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和旅游线路沿线景点景观提升任务,使设施功能更加完善,节点景观更加靓丽,风貌特色更加鲜明,乡村旅游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全区打造10个左右美丽乡村特色村,其中至少创成市级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真正形成环境、产业、人文、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4、倾力打造特色精品。充分借鉴和利用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经验和建设成果,围绕差异性、个性化、特色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整合优势,塑造特色,打造精品。自然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要强调“自然质朴”,传承江南水乡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保留自然风貌,发展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与经济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景象。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注重地方文化建设,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新农村建设,切实保护好古树、老街及历史遗存,让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彰显个性独特的乡土风韵。现代社区型美丽乡村要加快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构建优质便捷的现代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服务网络,都市文化元素逐步融入农村,追求文明时尚,打造都市田园,实现农村环境城市化,农民生活市民化。要有效依托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等区位优势,结合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试点,充分利用山、水、林地等自然资源和乡村原始风貌,大力发展以特色养殖、农家乐项目为主题的观光休闲农业,精心做好“水”文章,大力营造“渔”文化,全面做优“产业”牌,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增加亮点、提升内涵、创造特色。
    5、加快发展旅游经济。要充分利用环境整治成果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真正让农民共享环境整治的建设成果。一要打响产业旅游牌。以农业为基础,游客为目标,休闲为目的,通过旅游业不断切入农业,辐射农村,实现与“三农”的对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努力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品。要积极引导资本、资源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实现“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旅游项目的组织化、集团化经营,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实现农村市场化,资源价值化,为农民原地就业创业、农产品就地消费消化、推进富民强村提供新途径。二要对接都市旅游圈。加大开发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加大与城市对接,主动承接常州恐龙园、淹城遗址、环球动漫嬉谷等著名景点景区的巨大辐射效应,把农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补充,吸引城市旅客向农村流动。要依托发达的“高架、高速、高铁”等便捷的交通路网,主动融入周边地区旅游圈,构建交通互联、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节庆互动的合作机制,实现联动共赢。三要描靓特色旅游图。要突出“一村一景”,差异性发展,围绕“特色产业带动型、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现代农村拓展型、农场庄园型、特色技艺展示型”等多元化农村旅游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体现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的民风民俗内涵,强调天趣、闲趣、野趣的原始性和农村性,不断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需求,全面展现休闲观光农业的无限魅力。通过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和主题线路的开发,精心打造东、南、西三条农业旅游轴线,达到点上闪亮,线上集群,面上成图的效果,使现代新农村真正成为都市休闲的后花园。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