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加强湿地保护 促进生态和谐
日前,江苏省林业局通报2013年全省自然湿地受保护率与湿地恢复监测结果,淮安市受保护自然湿地面积5.5万公项,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6.3%,全省第二。
该市地处江淮、黄淮两大平原结合部,境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大运河、里运河、古黄河和盐河四水穿城,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和宝应湖四湖镶嵌,承转下泄淮河上中游16.8万平方公里来水。南北过渡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环境,造就了我市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全市湿地总面积298.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9.7%,其中湖泊湿地129.4万亩、河流湿地43.4万亩。近年来,该市农委紧紧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和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以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为龙头,统筹抓好湿地规划和保护利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湿地之城和生态之城。
坚持创建引领,促进湿地资源利用
今年初,国家林业局发文确认我国131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淮安古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榜上有名,成为该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该湿地公园是古淮河的一段,位于清河新区,面积246.40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142.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88%,以古淮河水体为主体,具有地区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高的保护和宣教价值。该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加快促进古淮河河流湿地的恢复,改善区域生态质量,丰富城市公众休闲与湿地科教资源,也对古淮河流域河流湿地恢复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盱眙天泉湖省级湿地公园地处大别山余脉,位于盱眙县东南部,西连安徽,东临京杭大运河,北依洪泽湖,面积1980公顷,湿地面积577.94公顷,现有100多种鱼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史氏鲟;40多种野生动物,包括狼、狗獾、狐狸、黄鼠狼、江苏一类保护动物草獐等;170多种鸟类,包括寿带、翠鸟、珍珠斑鸠、孔雀、丹顶鹤等;木植物种共131属258种,占中国种子植被15个分布类型中的14个,并有槲栎、水杉、青檀、乌柏等大片珍稀树种等生物景观。
突出示范带动,修复湿地生态功能
根据境内湿地的区位功能和开发利用现状等因素,以创建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和管理力度,确保重点保护区湿地面积不缩减、生态功能有提升、保护区域有拓展、建设投入有增加、保护管理上台阶。目前,全市共创建2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别为洪泽湖东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涟漪湖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6万亩,其中湿地面积超过70万亩。
洪泽湖东部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涉及盱眙、洪泽、淮阴三个县区,累计在湿地浅滩地兴建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3万亩,禁渔区1.5万亩,新建淮河入湖口、龙河两侧50米截污带8700亩,杨圩滩鸟类栖息地9000亩;在钱码岛至张福河及附近水域恢复与重建水生植物群落3万亩,改造河道廊道植被3000亩;建成瞭望塔、观鸟台和管护码头等一批基础设施,保护区芦苇荡内栖息着许多珍稀濒危鸟类,生长着大片维护生态平衡的沉水植物。
引导全民参与,提升湿地管理水平
将湿地保护与管理纳入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编制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推进力度,落实工作措施,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洪泽湖等重要湖泊水体和重点湿地自然保护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水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监管,控制关联区域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杜绝化工等重污染项目,打击非法采砂、围垦圈圩、偷排偷放、乱捕滥占等行为。同时,强化社会宣传,开展“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