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唱晚秀精彩 湖畔追梦竞风流
近年来,武进区雪堰镇太滆村以渔为媒求突破,深刻挖掘历史文化,精心打造产业特色,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历经捕鱼、养殖到二次创业的变迁“三部曲”,湖畔渔村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2012年率先创成了全省三星级“康居乡村”,2013年,入选第二届江苏“最美乡村”,走进央视“寻找最美乡村”栏目,今年,太滆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动力,加快推进强村富民步伐,努力打造渔民美丽幸福家园。
一、做优规划绘蓝图。科学定位发展方向,依托水产品交易市场与渔家乐餐饮业两大支柱产业,打造以“太湖三白”为核心品牌的特色旅游产品,走出一条以水产品带动、服务业推动、专业市场促动的产业兴村之路。围绕村庄风貌差异性、特色性要求,坚持规划优先,做到“四个结合”、“二个优化”:与推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发展、环太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型城镇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创建相结合;优化三星级“康居乡村和“太滆餐饮一条街”建设规划,围绕水产品产销、旅游消费需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旅游专项规划,突出规划示范引领功能,为太滆村可持续发展定准调子、彰显特色、描绘蓝图。
二、做靓名片塑特色。一是做美生态名片。加快村域交通路网建设,有效改善对外运输和车流通行条件,投资新修长1.5公里宽16米的渔港路,提升贯穿村庄2公里“黄金通道”沿线的绿化亮化景观,形成全面贯通、内外循环的村域路网结构和景观廊道。加大“四旁”绿化和庭院绿化,实施芦苇滩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建设20多亩湖滨花园,力争村庄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把环保理念引入渔家乐建设发展,对25家渔家乐饭店生活污水全面接管,实现村中污水集中收集,提升泵站集中处理,为加快太湖水质改善,促进鱼虾生长,渔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措并举打造秀色可餐的渔村生态景观。二是做强渔业名片。有效依托新建成的避风港和水产品交易市场,推进渔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力争2014年实现水产品销售额6000万元、渔业收入超1.2亿元目标。加大投入力度,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启动太滆餐饮一条街二期改造工程,加快宾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全面提升太滆特色餐饮街区接待服务能力,通过3年努力,实现年客流人次超50万,年接待组团客流人次超5万。真正使特色餐饮成为太滆渔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三、借题发挥增活力。一是借资引客。主动承接常州恐龙园、淹城遗址、环球动漫嬉戏谷等著名景点景区的巨大辐射效应,大力发展产业特色带动型、景区依托型旅游经济,吸引城市旅客向农村流动,积极构建交通互联、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节庆互动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利用周边村庄丰富的林果资源和旺盛的旅游消费市场,为太滆村借力发展创造商机,通过联姻联动,形成“玩在山间地头,吃在太滆渔村”的乡村旅游新格局。二是借力发挥。积极引导资本、资源参与占地120亩的生态渔业旅游体验项目开发建设,充分挖掘体现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的民风民俗内涵,强调天趣、闲趣、野趣的原始性和农村性,不断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需求,全面展现江南水乡情韵和休闲观光渔业的无限魅力。创新发展机制,组建武进太滆湖鲜惠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导渔民开展富民合作,实现餐饮、旅游项目组织化、集团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推进富民强村增添新活力。
四、做实民生唱渔歌。坚持民生优先,努力构建村民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安全网”,千方百计解决广大村民的后顾之忧。围绕太湖生态修复工程,拓展就业空间,加快昔日失业渔民转岗再就业,依托渔市场、餐饮一条街等有效载体,为上岸渔民开办餐馆、水产经营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开设水产品网上交易平台,积极培育水产品交易经纪人队伍,多途径促进渔民就业增收。按照功能配套,适用实用的原则,加快完善室内多功能活动中心软硬件建设,充分利用村庄花园、健身广场等活动阵地,为渔民开辟学习、健身、休闲空间,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积极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不断提升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水平,加快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失渔无地渔民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加大“新农保”、“新农合”提档升级补贴,完善农村教育、社会救助帮扶机制,不断提升渔民的幸福指数。
建设美丽乡村,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民生福祉,太滆人将凭借着上岸营生的魄力和勤劳务实的实干,以渔为媒,众志成城合唱渔文化之歌,创造美丽,追梦幸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谱写绚丽的“渔文化”篇章!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