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上“智慧脑” 功夫在“农”外
轻点手机,就能查看大棚内植物生长情况,需要浇水了,手指一点,农田里的水龙头自动打开;温度高了,大棚就会自动打开,低了,大棚又会自动关上……是什么技术使得种植如此简单?正是物联网的使用,让农业种植越来越“聪明”。听闻无锡市滨湖区位于雪浪街道贡湖村的世外园生态农庄就拥有如此先进技术,记者按捺不住好奇,日前,在滨湖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一同到世外园,探寻物联网是如何让农业变得“智慧”起来。
自主研发物联网平台
科技种田,现代农民越种越“聪明”
沿着200米景观生态林向前,一路风光旖旎,快接近目的地时,道路弯弯曲曲,路两旁开满了黄色的小花,一阵风吹来,摇曳多姿。正陶醉在这美景中,车慢了下来,原来已接近农庄。透过车窗向外望,只见不远处一扇铁门紧紧关闭,门内外,不见一人,只有果树成荫。车子刚刚接近,铁门便缓缓打开了,记者好奇地四处张望,不明白这看似普通的铁门怎么会自动打开。噢,原来在门前方有一摄像头,难道是庄主通过它,知道有客来访,遥控指挥打开的?
进入农庄的是一条水泥小道,道左是80多亩果园,道右是一片10亩大小的茶园,小道两旁,宽近1米的排水沟纵横交错,仿若一张精细的网。小道两旁,间隔2、3米就有一根电杆,电杆上方相连,布满了各种“线”,这些线在天上也织成了一张网。最靠近枇杷大棚的电杆上的一个大铁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庄主缪小虎指着它,颇为自豪地说:“这里面可都是宝贝,无论是大棚、还是露天种植,都是靠它来控制的。”打开铁箱,只见里面布满了各种按钮和集成线路,缪小虎一一解惑,这里面总体是园区中央控制系统,分为触摸屏系统、远程的手控系统、就地的湿控系统……
“哇,这么多‘高大上武器’,得花多少钱啊?”“做农业,起初的确很烧钱,一点不比搞工业投入少。”喜爱种兰花的缪小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全市第一批涉足小区智能化安装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打拼,自办企业产出已经比较稳定。有了资本的支持,从小渴望田园生活的他萌生了投身现代农业的想法。
他介绍说,世外园农场建于2010年,三年多来,已投资700多万元对农场进行了现代化设施改造。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自主研发了节水灌溉系统、果树滴灌系统、葡萄微喷系统、葡萄、枇杷大棚内的地下水位控制系统、蔬菜地高喷系统。因为农场靠近太湖仅隔500米,防洪抗涝非常重要,所以,农庄里特别新建了生态驳岸300多米,各型防渗漏水沟1000多米、新型“降水保土渗水沟”300多米,建成了含有物联网技术的泵站1座,及多套排水、灌溉子系统等农田抗洪排水工程。还建了高标准智能温室3座,葡萄连栋大棚4个,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枇杷连栋大棚5个,总面积11500多平方米,蔬菜连栋大棚3个,总面积600多平方米。为了保鲜,还建了45立方米的果蔬冷库1座。
“我一直坚信没有高投入,追求高品质与高回报只会是无稽之谈。”在当地农林专家的帮助下,缪小虎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了农庄,大大方便了日常管理。现在的世外园,己建成了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主干骨架,拥有了中控主要平台,接入了互联网光纤,架设了场内控制光纤,整个农场覆盖WIFI无线网,可以实现农田排水、灌溉的就地自控、远程网络控制、农庄远程视频监控等。区农林局专家很是骄傲地说,“这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水平的现代家庭农场,是滨湖现代高效农业的典范。”
亩均产出可达3万元
田园掘金,打造现代家庭农场典范
90多亩的农庄,从守卫、管理到田间耕作,居然只有10个工人,真是令人不敢相信,庄主说,这都是“自动化系统”的功劳,那这些高效系统是如何自主运转的呢?
在世外园的接待大厅里,记者通过一个巨大屏幕,一眼看到了所有大棚的即时情况——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棚外温度、风速、跟园外湖河水位对比等详细数据。随意点击“一个大棚”,立刻显示出一张张动态曲线图,清晰记录着24小时内各个时段的棚内空气、土壤温湿度等信息。“这里就是整个农庄的‘中枢’,比如湿度太大,就会‘命令’自动卷帘等远程控制系统打开大棚的顶棚、侧棚来调节湿度。”缪小虎很是自得地说,农作物的所有需求,在这里都可以实现“一键操作”,“这里离太湖很近,夏天台风又多,水位的把控很关键,再有经验、再勤劳的劳动,也没办法24小时都守着,随时调节。有了自动化排水系统,就可以安稳睡大觉了,园内水位高了,闸门会自动关闭,抽水泵自动向外抽水,一个水泵不够,第二个自动打开,最多可以6个泵同时自动工作。”
“通过中枢平台,不仅可以实时观测每个大棚的棚内情况,还可以通过安装在棚内的摄像头,清晰地观察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农作物出现异常,还可迅速拍照,传给有关农业技术专家,及时确定作物病因,从而‘对症下药’。”缪小虎说,市区农林局的很多专家是世外园的“智库成员”,使农庄可以根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结合当前最先进的理论来进行农作物种植。
“真是太先进了!”记者正感叹着,先一步前来探访的苏州吴中区农业协会专家又悄悄透露说:“电脑中枢控制还不算啥,我们最惊叹的是,即使在外地,通过手机也可以实现远程操控。”
真的吗,一个手机就能实现农业耕作?“是真的!以前果农、菜农种植全凭经验,靠感觉,现在我们实现了实时定量精确把关的信息化种植管理。”缪小虎掏出手机,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看,打开平台,就可以监控温度、湿度,进行病虫害远程诊断。比如,通过控制枇杷大棚的温度、湿度,可以对果树的挂果质量进行控制。”记者看到,通过智能化、高效化的农业管理,世外园里首批成熟的白玉枇杷,整整比市场提前了一个月,而且每个果的果型都比较饱满,单果基本都在50克以上,品尝之下,甘甜爽口,肉质特别细腻。
“刚开始种果树全凭经验和感觉,很容易出现误判,现在靠仪器,数据精确,更科学了,而且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工成本,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几个大棚。”缪小虎介绍,自己还利用大棚的温度,在枇杷树旁、梨树旁种上了玉米。这样一来,50亩轮换种植,一年可以种植四茬玉米,仅玉米一项,年收入就可达60万元。葡萄棚内,以前是下场雨就得打次药,现在通过“自动化避雨栽培”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农庄里产出的水果、蔬菜不施化肥,纯天然制造,杜绝一切有毒有害物质。所以,虽然几乎不流入市场,价格也比市场价高出数倍,但是经常还没采摘就已被订购一空。”
“有些农户会为了经济效益滥用土地,但我看中的是长远效益。”对于今后的发展,缪小虎直言:“现在土地资源有限,我也不想扩大种植面积。但我会对果树种植方式进行改良,就如这片翠冠梨,是本土品牌,皮薄汁多很受欢迎,但不易保存,更不易运输。如果七八分熟就摘下运输到外地,口感就不好,只有到九分熟时摘下,口感才最佳。而这成熟度的甄别,现在就可以通过‘智能化中枢’来实现了。而且,我们可以保证每棵梨树只挂60颗果,每只单果至少8两,最大可达1.5斤,从而让梨树产生出更大效益。高科技、高产出,预计今年全年,我的农场能实现产值300多万元,亩均产出可达3万元。”
“技术升级带来的‘智慧力量’是强大的。”滨湖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亩产能达到3000元的就能跻身高效农业行列了,亩产达到1万元就非常了不起了,而运用物联网种植的世外园,亩产之高令人惊叹,真正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此,今年起滨湖区将设立农业现代化建设专项资金,连续三年每年投入650万元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科研和成果转化上花大力气,确保2015年全区高效农业比例达100%。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