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密匙”激活现代农业发展之源
2011年起,无锡宜兴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陶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庄环境、整合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涌现出一批典型——坚持把打造美丽的农村环境,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战略工程,有效带动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业、配套服务业等的蓬勃发展,让“美丽”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共赢。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美丽经济’之宜兴样板系列报道”,展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宜兴特色。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实现环境提升与农业发展的双赢,真正让环境优势变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新优势?近年来,宜兴市很多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引导新型农业主体发展、深入开展校村合作等,积极探寻“密匙”,走出了乡村美丽建设与农民增收互促并进的成功之路。
有机化学专家带来“美丽嬗变”
5月的张渚镇茶亭村,处处弥漫着浪漫气息。群山环抱中,种植面积达1400亩怒放的玫瑰,让这个昔日略显冷清的小山村变得异常美丽、人气爆棚。“如今正是玫瑰盛花期,每天来参观考察的人一批又一批,你们已是第五批了。”站在美丽的花海中,村委会主任陈钦民的“抱怨”显得有些甜蜜。
茶亭村土地面积约1.35万亩,其中大部分是山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也曾遭遇了尴尬:花钱整理这些山地,根本没这个财力,更甭说长效管理。但是有机化学专家王文敦的引进,彻底扭转了这个局面。
今年45岁的王文敦致力于玫瑰引种、选育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这些年,他为发展玫瑰精油产业而在全国遍寻玫瑰种植基地。可香料玫瑰的种植,对于地理位置、温度条件要求都很高。获知这个消息,茶亭村主动邀请王文敦前来考察,没想到这里的山地,竟是玫瑰种植的“最佳地”。两年的试种更让王文敦惊喜:“这里出产的玫瑰,色素、香型、含油量都达到较高水平,出产的玫瑰精油达到了国际顶级品质。”2012年5月,王文敦注册成立了江苏悦禧玫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将玫瑰精油项目落户茶亭村。
成片成片的玫瑰在茶亭村扎根、开花,“美丽”的变化也在这里悄然绽放:依托于项目建设,泥泞的山道变成平坦的水泥路,昔日疏于管理的荒山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以前几乎无产出的山地,如今亩均效益已达4000元。村党总支书记杨泉真说:“玫瑰精油产业须手工分拣,目前基地的日用工量100多人,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只要愿意,都能实现就业。收入最多的采花工,一天有300元。拿着流转金、领着工资、生活在天然的大花园中,村民们享受到实笃笃的幸福。为满足深加工的需求,我们还计划把基地扩大到2万亩,也为我们村发展观光旅游业创造条件。”
家庭农场拓展致富路
眼下,正是夏收夏种时节,徐舍镇烟山村的村民都把目光聚焦在种田大户丁志国的日程安排上,“他是示范丰产方,跟着他干肯定没错。”村民们口中的丁志国,今年34岁,是宜兴市首个家庭农场主,其创办的百年家庭农场于去年成功跻身无锡市首批经官方认定的家庭农场。
烟山村是个典型的农业大村,共有土地1.8万亩,其中农田近8000亩,以种粮为主。以前,村民“靠山吃山”,种田是顺带的事。这些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矿业退出了历史“舞台”,村里的年轻人大都进厂务工,年纪大的就留在家中务农。村里的生态环境好了,但一些问题随之凸显:务农的村民大多年纪偏大,种田靠经验,产量上不去;农田零星分散在农户手中,村里想要统一规划配套设施或提供灌溉服务时,意见很难统一,经常闹矛盾。
去年,宜兴市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建设。看着跃跃欲试的丁志国,村党总支书记许建明作了一番思考:设立家庭农场,既能促进农田变零为整,产生规模效应,便于统一规划管理,更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这不正是解决难题的好办法吗?拿定主意后,村里帮助丁志国依法流转了300多亩土地,配套修缮了道路、沟渠,并积极对上衔接,帮其成功申报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的带动是多层次的。由于规模种植的机械化程度高、配套设施完善,产量可观,丁志国成了‘活教材’。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很多村民都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并向他讨教种植技术。目前,我们村小麦种植机械化率达100%,今年的小麦亩产量估计超400公斤。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小丁,再也不用两头牵挂。部分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到农场打零工,一年2个月农忙期,收入也有6000元。”许建明说,丁志国的家庭农场,让广大村民看到了其中的好处,村民吕广生、吕友生等纷纷加入了申报队伍。“土地流转在种植大户手中,既便于村里统一管理、规划,又有效解决了村民们之间的矛盾。农民增收、邻里和谐,这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
“自然大课堂”里现多赢
走在太华镇茂花村的村道上,经常会看到迎面而来的大学生,或对着课本研究路边的植物,或对着某种“草头”展开热烈讨论……因为中草药资源丰富,茂花村很久以前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社会实践基地。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茂花村的这个优势被不断放大,不仅吸引了旺盛的人气,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茂花村位于宜南山区,村里的田地多属“高亢田”。以前,村民大多种水稻,但因地势不平,灌溉困难,收成微薄。遇上旱天,村里一年的打水费用就得七八万元。为此,茂花人反复自问:传统的粮食种植是否适合?能不能利用村校合作的契机,吸引客商来此发展中草药种植业?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和茂花村的共同努力下,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谈献和与该村擦出了“火花”:在民营资本的支持下,谈献和在茂花村设立了江苏献和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并流转400亩土地,开始种植金银花等中草药。除了公司种植,谈献和还与村民约定:如有愿意种植的,可免费为其提供种子、种苗和技术指导,并保证所有中草药以市场价收购。这让村民吃了“定心丸”,他们的种植热情高涨。如今茂花村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都种上了中草药,亩均产值约4000元。当前正是金银花的采摘期,村里的富余劳动力都能参与中草药采摘,一天也有百余元收入。茂花村的中草药种植渐成“气候”,来此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村党总支书记魏根培说:“校村合作的模式,给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既能保持原有的农村‘肌理’,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在这个‘自然大课堂’中,学校、村民和民营资本实现了共赢。”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