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步伐加快----无锡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系列报道
这两天,锡山区太湖水稻科技园接到的订购小麦电话络绎不绝。“这里的小麦量大、质高,喝的是电脑精准提供的水,吃的是定制的配方肥,土壤还定期‘体检’,这样的小麦是个宝啊。”一家米面加工企业人士说。
这是无锡推进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一个新气象。“园区2000亩稻麦田由锡北、东港两镇的农田集合而成,加上区政府‘以工哺农’,多年来达上千万元的项目补助,及高科技与农业的迅速融合,使这片土地资源释放出新的能量。”锡山区农林局人士说。目前园区亩均年产值达2万多元,是七年前的5倍。
与之相应,无锡农村经济改革步伐不断加大。镇村规划布局不断完善,村级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前的工业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村均集体收入连续10年呈两位数增长,去年达675万元,继续位列全省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去年为1.8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全省经济发达地区城乡收入比最优的地级市。
发力园区化经营,农业发展迈向“三高”
人均耕地仅约0.3亩的无锡农业,是城乡一体发展进程中的“短板”。“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加快园区化、集约化经营,向高效、高质、高端迈进,是无锡农业的出路。”市农委副主任巫亚东说。
园区化经营促使农业加快与科技“联姻”。太湖水稻科技园建成了2000亩智能化灌溉工程,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实时查看稻麦田间水位、土壤养分等基本信息,一旦显示缺水,点下电脑鼠标或按下控制器,灌排用水就自动涌向田间。园区负责人陆月明说,以前一个人靠人力,只能耕作二三亩,现在一个人可耕作二三百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以园区化形式加快推动生物技术与农业的融合,使农业由“论斤卖”迈向“论粒卖”的产业高端。锡山区生物农业产业园内占地49亩的普威公司研发培育的小番茄种子,一粒就卖到3元多。哈勃种业公司去年联合浙大研发的水稻新品种“豇浙优201”亩产达754.8公斤,打破了无锡本地水稻最高亩产纪录。
目前,全市农业园区化比重已达36%,较两年前提高了约15%。全市农业园区亩均产值达1.45万元。
推进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使资源变资产
大力推进企业向乡镇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农业向园区集中,鼓励社区抓住“三集中”契机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无锡给农村发展开出的“新药方”。
滨湖区荣巷街道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将各个社区的集体土地、房产等折算成股份,分配给居民。社区将被征用的资源换成征地资金,在安置小区回购配套商业用房,或在街道工业园区内通过置换土地等建设社区园中园,大力发展房东经济。去年该街道7个涉农社区中有6个收入超1000万元。
针对单个村、社区资源有限,发展机会少的情况,不少村、社区“抱团”进行项目开发。锡山区东亭街道9个社区共同入股锡山城市置业公司,建设近万平方米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证券、酒店等业态,每年开票销售收入近3亿元,使农民净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无锡市还在全省首创了以物权、劳务、资金等入股的富民合作社。新区新安街道鼓励拆迁农民进入富民合作社,农民将“房权”换成“股权”,对入股后的房屋不用费心,每年比单纯出租要增收两三万元,节省下的土地则用于附近园区建设,可谓一举多得。全市已建有各类农民合作组织2400多家,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各类合作组织。
目前全市已有约60%的村进行股份制改革,70%农民拥有集体经济股权,去年发放股权分配3.73亿元。
拉动农村消费品市场,拓宽增收渠道
“阳山人在卖桃之外,也积极拓展新的增收渠道,等到集超市、影院、酒店、餐饮等于一体的嘉阳生活广场开业,这里会和城里一样热闹。”阳山镇负责三产统计的小蒋说。
为放大水蜜桃种植效应,阳山镇对镇、村重新规划,不少农民被集中安置到镇区生活,形成了新的公共服务圈、文化生活圈,带动了商贸业发展。慕名前往的游客数量迅速增长则是阳山镇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又一“推手”。1-5月,该镇游客已达75万人次。落户该镇的全国首个田园综合体东方园林项目,集合花园式农场运营理念,打造农林、旅游、度假、文化、居住综合性园区,则对该镇的水蜜桃、休闲渔业等农业资源进行优化提升,增强了该镇农村旅游吸引力,今年5月1日当天游客就达5万人次。
推动一二三产业在城乡之间广泛联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娱乐、餐饮会务等产业,是无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另一鲜明特色。落户宜兴、总投资60亿元的苏宁环球现代农业产业园,将集花卉苗木研发、电子商务、专业会展于一体,更好地促使农业向科研前端及商贸等后端延伸。此外,落户惠山区堰桥街道、开业10天销售额就达上千万元的万达广场,日均游客人数已突破3万人次的荡口古镇等也纷纷显示出农村市场的魅力。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14.63%,去年已达357.98亿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