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新模式使农民、村级集体都尝到“甜头”
流转土地的农民可增加收入283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增加108万元以上。
兴化市李中镇黄花村64岁的农民仲维洪做梦也没想到,不用出门打工,在自家田里种玉米每个月还能有450元左右的工资,做其他杂工每月不少于500元。“再加上每亩地1050元的租金,一年下来的收入是以前的3倍多”。6月21日,仲维洪捧着合作社发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笑得合不拢嘴。
帮助仲维洪实现梦想的是该镇今年初招引的华夏畜牧生态奶业(三河)有限公司。这家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仓储、出口于一体的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在李中镇黄花、许季、天鹅等6个村9个责任区流转土地,建立6163亩标准化玉米种植基地,1255农户从中获得稳定的租金,430个富余劳力像仲维洪一样,成为“亦工亦农”的新农民。
据仲维洪介绍,他家共有6.5亩地,以前家里的地基本靠自己管理,忙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到收获时,在外打工的家人还要赶回来帮忙,平均每亩地实得收入不超过600元。现在土地流转给玉米合作社,光租金收入每年就有6825元,加上全年务工,收入接近19000元,不仅旱涝保收,平日工作还轻松。
从该项目土地流转中,农民直接增加收入283.49万元。不仅仅是农民受益,还有村级集体经济、农技服务、企业本身。如黄花村流转的941亩中,不但增加了村集体公共土地面积,同时村级组织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也可获得相应的收入。全镇项目所涉及到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增加108万元以上,农技部门每年可从中得到7.5万元的服务费。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成立的以黄花村为中心的玉米专业合作社,既可保证奶牛饲料供应,又降低了管理成本,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