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海丰农场探索“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
日前,在太仓市城厢镇万丰村的一片稻田里见到,田中秧苗长势喜人,而一只只小鸭子正在其中“嬉戏”。吃草、除虫、施肥……别看这一只只鸭子“玩”得不亦乐乎,其实,它们正在“工作”呢!
“这是我市首次尝试‘稻鸭共作’的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稻田里的草、虫喂鸭,鸭粪还田,稻田不仅可以收获优质的有机大米,更可以养出味道鲜美的生态鸭。”太仓市土肥站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土壤改良试点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这块试验田占地50亩,每亩稻田中有20~25只雏鸭,此次一共放养了1000多只。
据介绍,稻田中所养的鸭子是绍兴麻鸭,其生长期比普通的肉鸭要长,现在投放的雏鸭与水稻的收获季几乎是相同的,都在10月下旬,也就是说,在迎来水稻丰收的同时,成鸭也可以出售。保守估计,一只麻鸭可卖到100多元,一亩水稻可以收获稻谷约500斤,产出稻米约400斤,按每斤大米市场价10元估算,这种“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每亩可实现效益6000元,是普通水稻种植的约3倍。
整个生长过程中,鸭子不需要进行人工喂养,稻田中的杂草和稻虫是天然的饲料;鸭子在稻田中起到了生物防虫、有机施肥的作用,它不仅减少了虫害,鸭粪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有机肥料。“稻鸭共作”技术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田养鸭基础上继承、创新而来的。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先进的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生产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生产无公害绿色大米、无公害麻鸭。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对此,太仓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生态效益。从城厢镇东林村合作农场率先尝试的“田养畜、畜肥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到前段时间在浮桥试点的“稻蟹共养”生态养殖模式,再到市土肥站联手海丰农场探索的“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近两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市农委将在全面深化与各农业科研院校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各区镇加快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太仓农业现代化水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