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联村:农田里唱出文明“花样经”
搞农业越来越“不吃香”?同里北联村的回答是否定的。
位于同里镇最北端的北联村,依托万亩良田的天然优势,把传统的农耕文化融入现代农业产业,突出乡村农业旅游主题,探索出由农耕文明向旅游文明转型的特色发展道路。今年公布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北联村成功入选;辖区内的旺塔、鸭头浜两个自然村正创建吴江区苏式化示范村。可谓农田里唱出文明“花样经”。
农耕文明:示范园里名堂多
北联村是同里镇人口和土地规模最大的村,由裴厍、韩墅、旺塔、三港等四村合并而成,现有村民6074人,种植面积10656亩。
“以前这里闭塞落后,后来苏同黎公路贯通,又建起了示范园,村里就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北联村党委书记庞泉根口中的示范园,是指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2007年,同里镇以北联村为依托,创建了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共分为科技服务中心区、粮油区、设施农业区、特种水产区四大功能片区,除科技服务中心区以外,其余核心区均在北联村,面积分别为6000亩、3500亩、2500亩。自此以后,村里不再允许兴建工厂,发展工业,一心发展现代农业。
几年里,北联村先后组建了水稻种子经营有限公司和粮油、农机、劳务、水产养殖、蔬菜、土地股份等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园区内除设施农业区由企业经营外,其他土地基本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所有农机作业均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服务。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管理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目前,示范园已成功晋升为苏州市级、江苏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又在向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进发。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为集体经济和老百姓带来的利好如同一泓清水,看得见,摸得着。
“种地都是看天吃饭,以前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一年也可能落不下什么钱,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发展示范园,收入高出好几倍,土地也不撂荒。”北联村村民戴火英一脸满足地说,除去分红的入账,平时还可以到示范园里干活增收,日子比以前富足多了。
正如戴火英所言,北联村的农民不离本土就能创业、就业。现在,村里即使是50岁以上的村民,只要身体好、肯干活,都能在示范园内找到工作。村里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开起了快餐店,往外销售盒饭,搞起了三产。去年,北联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为23080元,北联村村级经济年收入达268万元。
旅游文明:客流激出新思路
吴江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同里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陈建忠说,北联是同里古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空间之一。北联村与同里古镇、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相邻,跟传统的古镇游、水上游、生态游能相互串联,所以,近年来,同里花大力气规划和发展北联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已经初具模样。
如今,如果在吴江提起看油菜花,大部分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北联村。每年3、4月,烂漫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北联的万亩油菜地幻化为滔滔花海,引得数十万游客纷至沓来。作为旅游的品牌之一,同里已连续在此举办六届油菜花节,北联也因此成为苏南最好的油菜花赏花基地之一。节日期间,游客能欣赏到醉人的田园风光和经典民俗表演,村里也能借机进行农副产品展销,获得可观收入。
随着苏州冠鼎生态农业、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苏州市品尚园艺、苏州市紫晶园艺、海峡两岸(苏州)农业科技园等20来家现代农业企业的入驻,观光农业、花卉观赏植物及有机蔬菜、果树种植等特色农业得到发展,再加上与同里古镇旅游的营销互动,北联村现代农业观光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每年都有众多市民前往北联村,或参观“五月田”的有机农作物展示厅,或到农场里采摘草莓、番茄、玉米等作物,尽情体验农耕生活。
“北联的人气已经聚集起来了,我们正在谋划组建自己的旅游公司,还准备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等,把乡村农业旅游做得更好。”庞泉根说。
乡风文明:村村成立表演队
无论是走高效现代农业之路,还是搞乡村农业旅游,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日子越过越滋润,才是终极目标。
在洋溢港自然村,记者看到小河清澈,道路整洁,河畔民居几乎清一色的粉墙黛瓦,一派纯正江南水乡风貌。正在河边与人闲聊的村民王林宝热情地与记者打招呼:“以前垃圾都乱堆乱放,甚至直接扔到路边河边。村里有人来参观,就不得不临时大扫除。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放垃圾桶,都知道爱干净,讲卫生,发现问题也能通过12345反映。”王林宝今年65岁,以前种地为生,现在帮子女做做饭,空了玩玩棋牌。王林宝老伴在村里做保洁,每月有几百元收入。
与王林宝相比,64岁的王桂宝业余文化生活就更丰富。她与十多个村民自发组建了一支文艺表演队,每天茶余饭后聚集在村口广场上表演,无论是舞龙舞狮、打连厢等传统民俗表演,还是现代广场舞,全都信手拈来。像这样的表演队,北联村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支。由村里开辟场地、提供灯光照明等基础设施,表演队自带音响设备。每年油菜花节,文艺表演队都会登台献艺,还经常受邀去各村表演交流,其乐融融。
“田地都不用自己种,邻里之间为此产生的小口角也就少了,大家互相帮助,有来有往,感觉民风更纯朴了。”52岁的庞金福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与周围邻居也相处得极为融洽,哪家有好东西也“互通有无”,是区里的文明和谐家庭。早些年,庞金福在外打工,后来村里建起示范园,他就牵头,找了两个村民一起创办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他和合伙人都赚了钱,还带动了不少村里人致富。“现在环境好,生活舒心,感觉一点烦恼都没有。”庞金福妻子陆水英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