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伊山镇挖掘农民增收新途径
今年以来,灌云县伊山镇加快5200亩设施栽培基地的建设步伐,使万亩城郊高效农业示范园成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形成了“一村一品”和“多村一品”的经济格局,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找到了有效途径。主要做活四篇“农”字文章。
建好源头产业基地,在规模上做文章。2009年,该镇把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先后在宁连路西侧建成5200亩设施栽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基地里设立了科技超市、专家工作站、王圩田头交易市场;在山西村、披墩村、任庄村、建成4000亩大葱基地;在新华、科东、科西村建成3000亩秋梅豆基地,鼓励大户领包,农户承包,使设施栽培成了农民的聚宝盆。
打响伊山产业品牌,在市场上做文章。在擦亮品牌上,该镇在产品自身质量和形象包装上做文章。极力推介王圩西瓜、彭洼“水生鸭蛋”,新华梅豆等有地方特色拳头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为了让农民挤身市场,镇农科、农技、农经等涉农部门全方位服务,让4000亩大葱和3000秋梅豆成为订单农业,每年,青岛、连云港两大如意集团订购伊山大葱20万公斤,平均价格定在每公斤1元上,随行就市,不低于1元,农民吃了定心丸。还培育了王圩的西瓜、甜瓜两个优良品种,被上级有关部门审批为“无公害绿色食品”。2011年,高效农业园区引进紫苏种植,出口日韩,今年又在英国开辟市场,成了订单农业。2012年,园区内先后引进康泰食用菌和马诗龙食用菌项目,产品远销北京、广东等地市场。连续办了六届王圩西瓜节,使王圩西瓜走出县门,成了人们馈赠的佳品。
壮大经纪人队伍,在流通上做文章。据统计,伊山镇全镇有1300多个经纪人活跃在流通战线上,他们成了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等组织的主力军。该镇有母猪、大葱、西瓜、蛋鸭、梅豆、草帘、渔网、紫苏、食用菌、茶叶十大协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共同牵手,逐步联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桃垛村每天生产草帘近1万张,全部靠经纪人销售到山东、宿迁等地,日产日销,没有陈货。彭洼的水生牌鸭蛋,全部销往上海和齐齐哈尔,经纪人提供的信息,设备,加工为农民生产备足在劲。新华村的梅豆产业经纪人,把梅豆卖到浙江、福建等地。
拉长农副产业链条,在开发上做文章。伊山镇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把生产、加工、销售联结起来,推动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彭洼村的木材加工业、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从粗放型到深加工,几十户农民联合起来滚雪球,使木材加工业做成精品,出口创汇。张湾村有两个大型米厂,要购进大量籼稻,还要把加工的米和糠运出去,这样就出现了运输车辆购买热,全村有200多台机动车服务加工厂,还把外边的猪饲料带回来,带动了养猪热,使产业链越拉越长。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