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农业---东林村种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时间:2014-08-20 点击数:

    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生态效益。近年来,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各级的肯定。东林村将合作农场种植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产生的砻糠、麸皮、秸秆等,作为养殖基地的主要饲料,饲养畜禽产生的粪便等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用,形成了“田养畜、畜肥田”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综合效益,更实现了生态种养、综合利用、良性循环。
    一、循环农业建设背景
    (一)、传统农业发展存在严重问题。东林村在农场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传统农业发展存在严重问题:1、一段时间以来,农村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作为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手段,而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使土壤结构持续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有机质不断耗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化肥和化学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2、农业粗放经营、效益降低、人工费用上升。各种新能源的使用造成大量秸秆闲置、全量还田又影响粮食生产,而秸秆焚烧又极大影响了生态环境;3、人口膨胀、资源衰退、粮食短缺、能源紧张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总之,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对土、水、气的污染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
    (二)、韩国等发达国家较好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验模式。东林村多次到韩国进行考察,发现韩国通过运用对秸秆的压缩、打包、发酵等技术,集成推进秸秆饲料化,在农区进行集约式的畜牧业养殖,探索出了稻麦--肉牛联合经营的种养业新模式,实现80%以上秸秆饲料化。十年前普遍存在的秸秆焚烧现象基本绝迹。今年2月,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成果报告》第77期(“破解秸秆焚烧困境之道:韩国经验及启示”)上作出重要批示。东林村认识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东林村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先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东林种养模式具体做法
    在实际工作中,村合作农场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不断探索适宜苏南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并将生态、低碳、高效循环农业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田养畜、畜肥田”的生态循环模式。在成功运作“猪、肥、稻、果”循环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羊业,充分利用秸秆加工作为羊饲料,羊粪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还田,减少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环境产生的污染,既可增加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又能解决秸秆处理老大难问题,还延伸了产业增值链。具体做法是:
    (一)、建设万头生态养羊场。东林村经多次考察,投资近千万元建设高标准万头生态养羊场,饲养肉羊,并引进养羊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多年营销经验的成员加入,确保成功养殖及销售渠道。该项目总占地面积50亩,设计羊舍面积17000平方,年出栏肥羊30000头。在建成万头生态养羊场的基础上,在省农科院畜牧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改扩建8000头本地湖羊种羊培育场,建成后可年产优质湖羊羊种15000头。并推广公司加农户的致富养殖模式,实行“统一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确保农户分红的五统一政策,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羊场预计今年年底达到平均饲养量40000头左右。
    (二)、建设万吨级秸秆饲料加工厂。依托省农科院畜牧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建设3万吨级秸秆饲料加工厂。东林村通过对韩国循环农业的考察,投资100多万元从韩国引进一套秸秆收集、打捆、包膜(发酵)、粉碎等机械设备。整套青贮设备由搂草机、打捆机和包膜机等机械组成,打捆机具有切割功能,在打捆的过程中可对秸秆进行切割,同时还可添加生物菌,以利于秸秆的后期处理。经添加生物菌和包膜后,水稻或是小麦等农作物的秸秆在缺氧的条件下,可以保持一年不会变质,可以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封膜机将一只打捆好的秸秆垛封膜只需30秒左右。一套设备工作一天可以处理200亩左右的秸秆。
    青贮饲料是将切碎的新鲜秸秆,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在密闭无氧条件下制成的一种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和营养丰富的饲料。东林村建有万头生态养羊场,目前存栏7000多头。以一头羊每年吃掉290多公斤秸秆计,每年至少需要秸秆2000吨。该村合作农场1300亩地,通过韩国秸秆设备的处理,可供生产出喂羊的秸秆饲料1500吨左右。按每吨饲料的市场价1000元/吨左右测算,这套秸秆青贮设备,不仅可以给全村合作农场上千亩农作物秸秆找到出路,每年更可以为农场节省上百万元的饲料费用。
    同时,依托太仓市3万亩水稻生产基地(东林农场在此范围内),秸秆原材料丰富,通过稻麦秸秆发酵制成湖羊、山羊的主要饲料(占50-60%)用于代替养羊粮食饲料,并可生产秸秆饲料对外销售,达到秸秆换粮食、杜绝秸秆焚烧之目的。经测算,每头羊每天能消耗秸秆饲料0.8公斤左右,按年平均存栏40000头(包括良种母羊及幼羊),年可消耗秸秆饲料12000吨左右,可就地解决15000亩稻麦秸秆。
    (三)、建设食品加工厂。目前已经开始投资2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8500㎡的食品加工厂。内设两个车间,一个是屠宰车间,另一个是生产车间。屠宰车间将负责全市生羊屠宰,生产工艺设计为四条生产线,其中两条为自动烫毛线,一条为自动扒皮线,一条为特种羊烫毛线。设计日生产量为2000头/天,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最为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生产量最大的生羊食品加工企业。东林村从单一的肉羊买卖,发展到生产多样化的羊肉制品,产品有羊肉卷、优质白切羊肉、红烧羊肉、羊杂汤等,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大大提升这一模式的整体效益。
    (四)、羊粪发酵还田。养羊产业形成规模后,每年还将产生羊粪10000吨以上。东林村将羊粪发酵后还田,既减少粪便直接污染,更成为不可多得的优质有机肥料。周边地区稻、麦、蔬、果对其需求量十分广阔,能极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东林村已购置日本产有机肥抛肥机来解决粪肥还田机械化问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三、东林种养模式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
    1、万头肉羊生态养殖场建成后,年出栏肉羊可达3万头,预计年产值4000万元,效益超过500万元;2、节约粮食、减少粮食饲料使用量,据专家估计一吨秸秆能抵280斤粮食,消耗秸秆12000吨的话,可以节约粮食1680吨;3、使用秸秆饲料能节约养殖成本 ;4、通过秸秆收集加工和发酵综合利用,制成饲料用于畜牧养殖,每年消耗秸秆超过万吨,有效解决秸秆处理问题,真正杜绝了秸秆焚烧,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对外销售也可获得一定收益;5、秸秆饲料作为粗饲料能进一步提升肉羊的品质;6、羊场及饲料厂可吸纳失地农民50多人再就业;7、秸秆供应方(农民)能获得约300元/吨收益。
    (二)、社会效益
    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典范,抓住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机遇,高起点、高水平地进行农业产业链、经济链、技术链协同创新,以突破经济发达地区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为先导,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前提,形成具有长三角地区经济特色的农牧结合循环农业运营模式、产业标准、技术装备的应用模板。将来将逐步在其它农业地区复制推广应用,为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东林种养模式的问题和建议
    (一)、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1,由于引进进口机械设备投资较大,且目前此类进口农机具尚未列入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无法享受农机补贴,资金压力较大;2,秸秆饲料加工过程中需配套建设秸秆堆场及农机具库,用于秸秆饲料发酵储存及农机存放等,用地性质为设施农用地,由于苏南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率普遍较高,导致项目选址和落地存在困难。
   (二)、基层建议:1,加快此类生产急需、技术成熟和体现农机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进口农机具在省内的试验示范,适时增补列入省级农机补贴目录,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2,注重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通过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加快秸秆收储技术研发,尽快实现先进收储机械的国产化;3,协调相关部门为合作农场等种养大户建设秸秆回收利用所需的配套设施用地争取土地指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