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流转,一样规模化经营

来源: 时间:2014-08-25 点击数:

    2013年秋播以来,一种应民声、聚民智、为民利的探索实践——土地联耕联种在射阳应运而生……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心和支持下,射阳县各级干部、农技人员用心血和汗水,在这片沃野上勾勒出一幅生产大统筹、服务大协作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权属不变地连片、户户联合心连心、统一服务利连田。联耕联种模式的出现,表面上是农民出于各种原因的自愿联合,深层次原因来自当前农村秸秆禁烧难、农技推广难、农机使用难等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县农委主任戴亚生说。
    三个“动因”——催生联耕联种
   该县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典型传统农区,每年全县产生上百万吨稻麦秸秆,为禁止农民在农田焚烧秸秆,各级政府大伤脑筋,干部大费周折,而农民还不大买账。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县委、县政府转换思路,变堵为疏,提出了“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耕种”的办法。但土地二轮承包按照“好丑均摊、远近搭配”分田到户,导致“一户多田”、“一田多户”现象十分普遍,如何使用大马力拖拉机粉碎秸秆、深翻作业,秸秆禁烧和生态环境保护倒逼联耕联种。
    农业科技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目前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上的运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两张皮”现象,既有研究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也有推广与运用脱节带来的断层。现在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省时、省工的新技术推广应用要求非常迫切。如何实现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种植时间统一、是农技服务由千家万户向规模集中转变、种植由千块万块向规模集约转变、技术由千差万别向规模集成转变,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技术集成推广亟需联耕联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射阳的农业专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守着稻田赚钱不多,弃田抛荒于心不忍,在外打工心挂两头”,农业生产已由“赖以生存”走向“懒耕懒种”,“老人农业”迫切呼唤机械化种田,一边是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大型机械“吃不饱”,一边农业劳动正从“窝工”走向“缺人”,如何实现土地、农机、人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在外打工的人“安心”,在家种田的老人“闲”起来,让“好把式”干专业的活,实现三方互动共赢,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和老人农业推动联耕联种。
    三级“组织”——推进联耕联种
    联耕联种推进的快慢取决于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群众的认知和认同、生产工具的性能和劳动协作的范围,生产过程的结合方式与专业化程度。联耕联种使得项目集约,技术集成,力量集中,县委、县政府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农业项目,重点向联耕联种地区倾斜,切实解决路、桥、涵等配套基础设施,在实施地区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将粮食高产创建、秸秆机械化还田、植保一喷三防项目的补助用于激励联耕联种的推广,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产增效集成技术在联耕联种中的全程运用,下发了《2014年水稻联耕联种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县开展“双百”行动,组织100名农技骨干进村指导,每人负责指导一个100亩示范方。从土地规划、种子选购、协助农户和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指导采用机械流水线播种、“上毡下钵”塑盘育秧等新技术,保证供秧时间和秧苗质量,作栽站培植的为民机插秧合作社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规模和质量全省领先。
    现在的“联”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为消除农民怕“共”的疑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实行联耕联种工作的意见》,召开联耕联种现场推进会,先后组织13个镇200多个涉农村(居)的500多人参加联耕联种业务培训,县党代会把“加快推进联耕联种,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列为一号提案;县委、县政府成立联耕联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全县联耕联种三年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联耕联种的激励扶持办法》,县农委编印7期《农技信息》各3万份和推进联耕联种十句口诀,专门制作联耕联种专题片,将农技人员派驻到村担任技术指导员,制作了PPT进行讲课宣传,培训县镇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近千人次。绘制了联耕联种种植成本效益比较表,组织了10多次“联耕联种研讨会”,在全系统征集了55篇调研文章。
    去年秋播前,四明镇新南村党总支书记刘景华,先后召开群众大会7次,还登门逐户宣传联耕联种的好处,协调好不想丢田,想种田的人到联耕联种的大田继续为合作社打工,从事除草、除杂等精细化作业,引导他们从种“我家的田”向“我们的田”转变,变“应付田”变为“精细田”。大型农机具的介入,直接导致小型农机停机歇业,他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说服他们,并按排从事大田开墒,弥补损失,付出点点滴滴,收获的就是全村7个组中的5个组实现了联耕联种全覆盖。长荡镇农技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周金回乡牵头成立新农机合作社,洋马镇兴垦村党总支书记徐金生带头调换自家地块参加联耕联种。
    三种“意义”——延伸联耕联种
    联耕联种引导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联合经营发展,实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悄然重组,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和增收空间。经专家测产联耕联种的地块,今年小麦亩产1031斤,比上年提高了293斤,均衡产量超1000斤。四明镇新南村七组顾正亮去年家小麦亩产量在750斤左右,今年每亩产量增加281斤,按市场保护价1.18元出售,产量每亩增加收入332元,全部工序农机合作组织作业收费130元每亩,同比减少了35元每亩。以往麦子播种一直采用人工撒种,播种量都在50斤每亩,按照今年市场零售价2.2元每斤,折算成本110元每亩,联耕联种麦子全部机械条播,播种量在30斤每亩,由于集中采购,购买价在2.1元每斤,折算成本约63元每亩,这样种子成本减少47元每亩,机械作业和种子投入两项合计减少投入82元每亩,一季麦子“一增两减”就增加收入414元每亩”。长荡镇三中村的乐道学今年71岁,不能外出打工,家里有承包地6亩。参加“联耕联种”后,稻麦两季一年每亩总收入2900元,扣掉成本1050元,净得1850元,年粮食生产纯收入为11100元,如果流转土地,每亩地年租金按800元计算,共可得收入4800元,联耕联种让他多收入6300元。
    联耕联种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产生了强烈需求,并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的驱动力。今年上半年,我县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950万元,新购农机2130台套,新增动力30254千瓦,其中激光平地机、无人植保飞机、钵苗移栽机、打埂机等先进农机具已有使用。全县商品化育供秧点增加了108个,80%的地块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联耕联耕”地块全部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机械化精量条播和水稻机插秧等技术全覆盖。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等领办的合作社覆盖了各“联耕联种”整体推进村。
    联耕联种促进了农机化发展,农机耕作,变“助力”农民为“替代”农民,谁来种地水到渠成。今年全县新增农机合作社64家、育供秧合作社21家、植保专业合作社16家,许多合作社由单一农业生产服务拓展到全程服务,洋马镇兴垦村组建洋森土地合作社,新上4条烘干线,目前该社已吸纳36户240亩耕地入社,实行“农民土地入股,农机合作组织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收益保底分配,进行二次分红”的联耕联种联管联收“四联”新模式,实行按田亩均分成本、产量,并在保底产量后和农民进行二次分配。四明镇新南村农民联合成立了经营合作组、农机服务组和植保信息服务组,分别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农作物耕种和农产品营销。生产统筹、分工合作,形成了一条链式聚合的农业生产链。让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和提供生产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既各负其责,又各赚各的钱,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