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入股,抱团发展农家乐 宜兴一个村户均收入超30万

来源: 时间:2014-09-02 点击数:

    即将迎来中秋3天小长假,对于宜兴竹海村、洑西村、白塔村等山区的农家乐来说,又将是一个繁忙的假期。往年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小长假,宜兴将迎来大量苏浙沪地区的自驾游爱好者。市区前往宜南山区的路上曾一度拥堵。得益于农家乐的红火,那些居住在山里村里的农民们,收入也有了明显增长。记者从8月28日宜兴市政府召开的相关会议上获悉,2013年宜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83元,位列全省县(市)第六位,增幅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政府投资整治乡村环境吸引游客、商家发展农家乐连锁、农户以自有房屋入股,宜兴的农家乐可谓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新农村建设新“苏南模式”。

  政府投资整环境

  不算小账,算总账

  无锡人小张带领着她的亲朋好友出现在记者眼前,她正忙着把各种各样的菜端上桌,而她的朋友正在忙着生火烧烤。记者看到,桌子上有鱼、蚕豆、猪蹄、凤爪等,而烧烤的肉串也一一被摆放在桌子上备用。她告诉记者,这些菜都是提前在家里烧好带过来的,平时工作压力大,周末一定要找个地方休闲放松一下,选择宜兴洑西村这里就是因为景色美丽的让她流连忘返,有山有水,风景如画,还有凉亭,根本不怕刮风下雨,她一年至少要来几次。她感叹,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还能有这么一个地方放松,是大自然的馈赠。

  在小张的带领下,记者在洑西村看到,这里的村落依山而建,农家星罗棋布散布在村落四方。时值夏天,郁郁葱葱,竹叶飘绿,一条人工凿成的小涧由山尖蜿蜒而下,周围坐落着亭台楼阁等建筑小品,造型独特优美,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宜兴市湖父镇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新农村改造的成果。“村里的那条小溪原来很浑浊,后来政府沿着山在小溪两边建了堤,不光水清澈了,而且独有一番风味。”当地村民指着小涧介绍说,“那些亭子、小桥,也是刚刚建成的,早晨和傍晚这里热闹得很,都是外地的游客。”

  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讲,镇政府一开始的投资改造还让他们有些担心。“以前听说了好多政府借着新农村改造的名义,把原住民都迁到外面去住集体安置房的事情,一开始我们还挺担心的。”当地村民说,没想到后来发现政府只是通过环境整治来吸引更多的游客,这下村民们都很开心。

  宜兴市委副书记周中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宜兴充分依托“洞、茶、竹、陶”的独特资源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整治资金15亿元,完成3324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任务,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218个,形成了山村风貌、水乡风情、综合集聚等八种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宜兴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现代生态农业与城乡一体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近年来,宜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次保持13%左右的年均增幅。去年,全市接待游客15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162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如湖父镇洑西村“篱笆驿站”等农家乐发展如火如荼,户均收入超过30万元。

  农民住房入股

  发展农家乐连锁

  地处竹海风景区东侧湖父镇洑西村的“篱笆园农家乐”便是当地农家乐的一颗闪亮的星星,服务窗口每天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观光客。她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短短几年间,就把100多个农户抱成团一起闯市场,发展成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出一个享有名气的“大地春”农产品品牌,不仅为当地的农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把“农家乐”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篱笆园驿站管理公司老板黄亚云告诉记者,篱笆园驿站是这两年才慢慢搞起来的,当初是因为本身接待能力的不足,才逐渐有了发展连锁的念头,后来就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我们尝试了‘加盟分成’的模式,根据村民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家中仍然有人住的农户,由农民自己出资,按照我们提供的设计风格进行装修,挂着篱笆园连锁驿站的牌子,经营后实行统一的房价和餐饮价格。另一种全家已经搬到山外面,留下老宅的无人户,则以托管的模式,由我们出资改造整修,派人经营管理。”黄亚云说,通过这样的连锁经营模式,不愿离开本乡本土的居民可以利用自家的住房入股农家乐连锁,他们也无需另行租用土地,规避了可能带来的土地违规风险。

  农家乐升级休闲游

  住在农家也能用无线WIFI

  篱笆园驿站一号的老板娘熊玉彩就尝到了甜头。原本漂在异乡开服装店的她,去年10月和丈夫返回湖父镇老家,将自己建筑面积370平米的3层老宅重新装修,挂上了“篱笆园驿站”的牌子。一共10个房间,内部与一般的星级宾馆没什么差别,房间的玻璃都是落地窗样式,向外看能看到周边的山水,使用的卫浴都很高档,提供无线WIFI,房间铺设着地板,标准的一米八大床,床上用品洁白干净。

  “每年的生意从三四月份开始,尤其是杨梅醉李熟了的时候,很多苏浙沪的游客都会过来,一共十间房早就住满了。”熊玉彩介绍说,这些游客一般会在村里住了两三天,白天去附近的南山、灵谷洞游玩,采摘水果,到了晚上就住下。“房费按人头算,一个月光房费就可以收入两三万元。”熊玉彩预计。

  在洑西村,类似的篱笆园驿站已建成了数十座,每到周末或一些节假日,往往一房难求。黄亚云算了一笔帐,以一个10间房间的驿站为例,即使按5成入住率计算,一年的收入也在20万元左右,扣除3000元/间的保底和其他的开销成本,驿站一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6万元,这样算下来,扣除分成后每个加盟的农户年收入可以达到11万元左右。她告诉记者,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村镇里至少有三分之一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加入农家乐的发展队伍中来。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