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环境整治“整鼓”农民钱袋子

来源: 时间:2014-09-17 点击数:

     村村设有垃圾桶,生活设施“城市化”;出门就是水泥路,房前屋后满苗木;禽畜搬进新“小区”,村容村貌如花园……盛夏时节,走进响水县各镇区村庄,一股清新整洁之风扑面而来,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响水县今年2月份以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系列活动带来的新气象。
    “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来抓,始终把满足群众需求,与实现群众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响水县委书记马俊健对如何一手抓环境,一手抓农民钱袋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一)
    说起农村环境整治带来的好处,响水县兴华村村民朱灯来了精神:“今年少说也能赚个两万块……”
    什么事让老朱这么开心?
    以前兴华村村民多把猪圈建在屋前紧靠着路边,每逢下雨,猪圈里的粪便四处流淌,让人插不下脚。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该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统拆、统建,借机扩大生猪养殖规模的思路,决定在远离交通干道的地方统一新建猪圈,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进行扩建。
    拆旧猪圈建新猪圈,少部分村民开始咂嘴巴,他们担心负担不起拆建费用。老朱便是其中一个,年近六旬的他是个病秧子,家中经济条件一直不好。要是将原来的旧猪圈拆除,他根本没有能力新建。在兴华村,像老朱这样的困难户就有16家。
    拆还是不拆?
    “只要他们同意拆,大家一起想办法。”镇村干部商定,由镇村两级补贴一点,养殖大户帮扶一点,施工人员少收一点,大家一起“抬轿子”。最终老朱花了300多元扩建了两间保温圈。
    以往每到母猪产崽的时候,朱灯家狭小的猪圈显得更加拥堵。每次都是仔猪还没长大就忍痛出售,根本卖不出高价钱。村里统一规划的猪圈盖好后,老朱将家里的猪“搬”进了“新家”,母猪的活动范围变大了,生病少了,小猪长得也欢实。
    8月28日,看着新下的一窝小猪,朱灯满脸高兴:“明年再扩建两间猪圈,现在养猪省心,又来钱。”
    感言:环境整治拆猪圈,干群拆深了感情,群众拆宽了财门。响水的这一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事情再难也能迎刃而解。
    (二)
    响水县双港镇加工制作粉丝已有百年历史,因当地独特的土质和祖传工艺,产出的粉丝晶莹剔透、口感细腻、远近闻名。但是以前加工制作粉丝大家都是只管自家“一亩三分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山芋渣随处乱倒,有的发霉发烂,污染了环境。
    对此,该县坚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之路。根据该镇大面积种植山芋的情况,鼓励地方种植大户殷绍平牵头成立了粉丝专业合作社,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专门注册“双响”牌粉丝商标,有效解决了原来分散经营、不成规模、没有品牌、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现在“双响”牌粉丝,已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品牌,颇受市场欢迎。
    同时,镇里统筹划出一块空地,集中收集晾晒山芋渣,由合作社统一寻找销路。如今经过晾晒的山芋渣变废为宝,成了养殖大户们的香饽饽。
    “山芋渣和饲料掺在一起喂猪,不仅节省成本,而且猪吃了又上膘。”养猪大户李中明手指一圈肥猪,“现在我们是有多少要多少”。
    从以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俏销货,山芋渣的身价翻了好几倍。殷学笔是双港镇有名的粉丝加工大户,他算了笔账:“每年生产粉丝100吨,产生的山芋渣差不多有5吨,按照现在五毛钱一斤的价格,光山芋渣就可增加收入5000多块。”
    目前,仅双港镇就有200多个农户种植山芋近万亩,亩均收入近万元。“每年通过种植山芋和在粉丝厂打工就可以收入一万多元。”正在地里忙活的殷文山很是开心。
    省委党校教授徐敏宁在响水调研时,对双港这一做法评价很高:“美化环境打造了向外推介的名片,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高,这是增加收入的基础,环境与产业双轮齐转,必将转出一个高水平的小康村。”
    感言:心里有群众,才会伸手搀群众。响水党员干部在奔向高水平小康路上学会拧绳子,带领群众抱团生财,变废为宝,小山芋做成大产业印证了见鼻见眼的群众观念。
    (三)
    家住南河镇新南村的刘步友家门前有一个水塘,过去水塘里满是淤泥和垃圾,天气一热,臭气熏人。新南村像这样的水塘有20多个,如果进行简单清理,无人管护,最终还会恢复成老样子。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挂钩该村的县领导建议对所有的水塘进行联合开发,即政府出大头,村民出小头,联合开发,承包搞养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实行以奖代补,往建设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上“奔”。对清理出的淤泥用于绿化栽植,在水塘周围和道路两侧种上花卉、苗木,美化环境。
    消息传开,村民们跃跃欲试。今年3月份,刘步友和村里签了一份5年承包合同,承包了本村一处4亩多地的水塘,开挖鱼塘时除了镇村补助,他花了2万多元。
    “农村环境变好了,我们增收致富的路子也变多了。”刘步友在鱼塘边边走边说,“现在塘里2000多斤的鱼苗长势喜人,大的已有三斤重,毛估年底有五万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村里所有的水塘都被承包一空,养鱼的、养虾的,林林总总,新南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示范村。
    水泥路蜿蜒入户,绿树成荫,白墙青瓦,整齐划一。如今,走在新南村的道路上,不会看到满眼的草垛、垃圾,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让人倍感舒适、惬意。谈起未来的发展,刘步友信心满满:“打算明年再建一个农家乐,让更多的人享受我们乡村的田园风光。”
    的确,农村环境整治,不仅整出了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更整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村民薛贵中今年62岁,身体不太好,老两口仅靠几亩地为生。今年2月份,他被聘为村里的长效保洁员,每个月有800元的工资。说起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老薛感触颇深:“没想到像我这样的人,每个月还能拿工资,现在一家生活不愁了。”
    感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响水县始终坚持一手抓环境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双力齐发、双轮互动,环境整治整出了一片和谐共进的艳阳天。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