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水芹村 四季有“风景”

来源: 时间:2014-09-22 点击数:

    近日,午后2时,气温在20多摄氏度,不冷不热。此时站在正在大片收割的水芹田里,一股秋意扑面而来。
    这里是无锡宜兴市万石镇后洪村,远近有名的“水芹村”,村东头种植着1800多亩水芹。后洪村水芹协会技术员告诉记者,这几天是农户最忙的时候,有的人家在忙着抢收秋水芹,另一些动作快的农户已经在收割完的地上种植冬水芹。
    水芹是低温植物,在其他地方一年只能在秋冬交替的时节生产一季冬水芹,而后洪村通过成立水芹协会,聘请技术员,与高校对接,培育适宜不同季节和条件生长的新品种,实现了水芹一年四季生产、供应。也正因此,这个村级的水芹协会崛起于国内业界。
    村民说,后洪村是当地典型的纯农业村,耕地占全村面积的三分之二,江南水芹在此地有着上百年的种植历史,不过此前都是“零零散散的小面积种植”。
2006年,后洪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腾出100亩土地打算带领村民尝试规模化种植,打造“一村一品”。村里研究后决定种水芹。
    “水芹种植成本低,需要投入的人力较多,正好可以安置村里的闲置劳动力。”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原来,决定种植水芹后,后洪村成立了水芹协会,为了传播技术,村党总支书记濮焕中从附近村“高薪”将“技术通”汤孝华聘请过来负责教授农户种植水芹。“我当时一年收入3万元钱,第一年给他年收入4万元,第二年开始是6万元。”正在田里忙着播种冬水芹的濮焕中说。
    为了给村民吃颗“定心丸”,后洪村几名村干部和汤孝华都各自承包了一部分土地带头种植。“第一年我的7亩水芹,收益有10万元左右。”汤孝华说。看到效益后,村民纷纷加入,村里种植面积逐渐增多,水芹成了村里名符其实的“一品”。
    水芹协会到扬州大学农学院取经,并将科研人员请到田头来,结合汤孝华多年的种植经验,开始试验新品种。经过从实验室到田头多次试验,培育出“伏芹1号”夏水芹品种,并配套开发出“伏芹1号”夏季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
    水芹协会克服了最难的夏水芹种植技术后,相继完成了春水芹、秋水芹品种的研发。目前已经制定了水芹种植方面的无锡市地方标准1个、省地方标准2个,并申报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由于在科技推广方面成绩显著,日前,该协会获得中国科协、财政部颁发的“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水芹协会发展至今拥有注册会员382户,技术员队伍中大中专学历4人,中高级职称5人,助理农艺师4人,带动周边农户1023多户,一亩水芹一年可以收割5次以上实现2万多元的经济效益。
    “解决了种植栽培技术的瓶颈,为开拓市场打下了基础。”濮焕中说,2008年协会注册“陶都”牌商标,随着水芹协会成员单位生产的水芹销售覆盖苏、锡、常、沪、宁、杭等都市的各大农贸市场,“陶都”牌水芹先后获得中国名优产品、无锡市名牌产品。
    农产品受到保鲜时间的限制,销售周期一直是个制约农户增收的短板。为了增加水芹的长远效益,破除时令销售的壁垒,协会目前正在筹备水芹深加工。“我们将拓展水芹酱菜系列产品,江南大学的相关科研团队已经在做研发工作,预计能在明年上半年试生产。”濮焕中说。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