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500平方公里”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
江宁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再次强调提出:构筑“500平方公里功能片区和新市镇、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5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的最优城乡空间格局。在更大力度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江宁构筑“3个500平方公里”空间布局有何重大意义,如何以“有形之笔”绘就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画卷?
城乡品质优化“倒逼”空间规划提升
地处大都市近郊区的江宁,在地理位置和城乡产业功能布局上有着特殊性:一边是高楼林立、商贾云集、川流不息的现代化都市;一边是粉墙黛瓦的村落,果蔬飘香的现代农业园……如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使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是关键。
“江宁‘3个500平方公里’空间规划看似是在优化空间布局,实际上,它更像一支资源调配的指挥棒,这样就让城乡产业布局得以有序调整,中心城区、功能片区、新市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区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说,江宁已经过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式发展时代,只有进一步整合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明确的功能定位,农村该干什么、城市该干什么都有明确要求,这样才能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500平方公里功能片区和新市镇”重点加快东山副城、四大新城以及新市镇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城镇功能板块品质;“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不断放大美丽乡村跟进效应,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5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则坚守“生态红线”,为生态文明江宁凝聚“绿韵”。“3个‘500平方公里’让江宁在脱掉城市‘县城味’,穿上‘现代都市衣’的同时,让农村继续保持浓郁‘乡土味’,让生态继续成为江宁的‘绿色名片’。”
生态优势“催化”为经济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更多的江宁人特别是坐拥好山好水的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个500平方公里”特别划出了“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涵养不开发区”。“江宁要把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优美山水保护起来,把天然的自然形态显露出来,保养好绿色山之肺、绿色水之肾。”区环保局负责人说。
“生态红线是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自然保护的上线。”据介绍,按照“5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的要求,我区科学编制了《江宁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与城镇空间增长边界规划》,全区共划定77块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约为523.88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30%。笔者发现我区划定的生态红线管控区域分别比省、市陆域生态红线区域国土面积高出11.07和8.55个百分点,大片大片的灵山秀水被严格保护起来,开发不能“逾雷池半步”。
“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吸引人才、项目,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之一。”该局负责人说,江宁之美,美在山水,全区“六山三水一平原”,是创建苏南现代化样板区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守住青山绿水,经营好青山绿水,把山水优势加速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和生态先发优势。”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金钥匙”
近年来,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住进城里的居民需要更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已经进城及有意愿进城的农民担心如何融入城市;再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农民最在意是否能够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如何顺应群众的诉求、期盼,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市居民顺心地在城市居住,已经进城及有意愿进城的农民放心地在城市居住,农民安心地在农村居住,“3个500平方公里”给出了答案。
东山副城内的“三大中心”加速推进,和主城多所名牌中小学的合作办学也在深度洽谈,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加强,今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四大新城围绕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功能,加速成为宜业宜居新城区;10个新市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让农民就近“洗脚进城”。对于居住在美丽乡村示范区内的农民,江宁区也将在放大生态富民效应的同时,加快“补齐”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低保标准等城乡并轨。“今年下半年,全区低保标准将提高到660元/月、与市区统一,这将极大地改善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入实施,全区城乡居民将“同城同待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