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利、惠民生
高港区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尤其是在农村水利,河道管护、城市管网建设等方面,做出大文章。其中电灌站归公管理是高港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高港不断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提升水利防洪保安能力、资源保障能力、生态保护能力和民生服务能力的一个见证。
一、项目支撑促进水利设施完善
高港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市级小农水项目,新建(改造)辖区内的电灌站、硬质渠道、过路涵等配套建筑物。全区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率达到96%左右。
二、规范管理实现水环境改善、效益提升
1、开展集中整治。共疏浚整治中沟8条9.4公里,村庄河道18条14.6公里,保证了农田灌排畅通。同时,在正常河道保洁的基础上,对水系末梢河道采用加拿大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生态治理,通过纳米曝气和投放生物降解酶修复河道生态环境。
2、落实管护责任。严格按照省水利厅“河长”制要求,建立区管干河、镇街管中沟、村居管村庄河道的三级河道分级管理体系,逐条河道明确“河长”,建立了集保洁、保安、河道管护、公用设施维修“四位一体”的常态化管护模式,河道始终保持了水清、岸绿、景美的优美水环境;
3、实现电灌站公有公营。高港区共有693座电灌站,其中204座产权归个人所有。自2013年9月启动电灌站产权回收工作,至2013年11月就全面完成了电灌站产权回收工作,比预计时间提前4个月完成。回收后的电灌站产权归镇街所有,委托村居经营管理,将更加有利于机插秧的推广,有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提升。
三、加大投入给城市水利带来利好
近年来,高港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城市水利。2013年,高港水利局开始实施自来水公司出厂总管改造工程,总投资约3500万元。目前该管网主体工程已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此举不仅有效缓解了主城区供水压力不足的难题,又可沟通高港高新区供水管网,将进一步优化全区供水格局。不仅如此,还积极实施了港城路、通港路、通扬路等污水管网工程,启动了周潘中沟北段、王营河中段、两泰官河集镇段等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了蔡圩河闸站、王营河闸站等控制性建筑物,主城区水环境实现了“水系畅通、调度自如、水位可控、水景优美”。
围绕在全市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高港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综合整治,统筹水景观、水文化、水产业综合开发,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确保工作有特色、有名次、有位置。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