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实现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点工作,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011年金坛市成功成为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又恰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重大政策出台时机,如何抢抓改革机遇、争取要素支持、扩大项目建设、助推经济发展、落实城镇化试点工作,就是金坛市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实现域内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金坛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规划引领作用突出。金坛市先后编制完善《金坛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金坛市滨湖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勾画了“山水生态城市,精致休闲城市”的发展蓝图,提出了与苏南同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优先保育生态、注重强化特色、实现差别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01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5.1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85人,下降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09%,比上年末提高2.12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2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304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9.7%;农民人均纯收入1737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77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1.1%。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4.69亿元,比年初增长15.3%。
民生实事有力推进。2013年共投入财政资金近8亿元,较好地完成了改善居住条件、推进科技富农、方便交通出行等8大类31小项民生实事。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6975套,住房保障体系省级示范市成功创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建成投用。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268 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30.2 张,新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63家。完善城乡社区平台建设,95个农村社区、13个城市社区建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80%和85%,城乡“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覆盖率达100%。
社会保障继续完善。2013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为12.22万人、14.94万人、9.1万人、12.48万人、8.44万人,同比分别增长4.9%、8.1%、3.4%、4.2%和6.3%,其中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98.6%、99%、98.7%、98.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05万人,参保覆盖率为9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为100%。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13年进一步提升老城区配套功能,完成望华新村、冯庄等8处城市防汛排涝工程;区域供水继续推进,建设主管网26公里、改造支管网35公里;完成春风西路、经十一路、纬五路等7条道路的建设;完成了汇贤路、春风西路、沿河东路、晨业路及盐港路照明工程,全面开工建设S240、S241、S340 等省道路灯工程;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加大环卫设施投入,提标改造河滨小区等7 座公厕。荣获“江苏人居环境奖”和“省节水型城市”称号,“宜居工程建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农村建设富有成效。鼓励镇村共建标准厂房,促进村级经济不断壮大,2013年新建物业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3.6万平方米。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首批家庭农场161家,创建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2家,总量达到550家,入社农户超过12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规范,新流转土地3.2万亩,累计流转面积达28万亩。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有序推进,新创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4家,总数达到19家。166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现阶段金坛的城市的聚集度和苏南地区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三是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四是小城镇缺乏引导,新型城镇化特色培育不足。我市辖镇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管理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城镇缺乏特色,反映本地历史与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物逐渐消失。
三、金坛市新型城镇化措施分析
由于现阶段金坛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常住人口不多、城市功能偏弱,因此,金坛的新型城镇化要充分优化“人、业、钱、地、房”五大要素,在实现城镇化中发展城乡互补,在实现工业化中提升城镇化水平。
(一)人口集聚、优化公共服务
金坛市域范围常住人口不多、流动人口偏少,户籍人口长期维持在55万左右。伴随着近年来城镇化改革试点和拆迁安置工作,大量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日益成为建设金坛的新动力。要让这些人“能来、想来、留得住、用得好”:一要坚持“常金一体”发展定位,不断增强产业吸引力和城市吸引力,力争在项目招引、项目进度方面取得突破,以项目招引拉动人口需求,以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充分释放人口红利;二要不断提升地区竞争力,鼓励企业拓宽市场、加强合作、做大做强,完善城市功能设施、优化环境、配套服务,提升产业和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三要维护好民生民意,提升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的覆盖率,探索城镇化改革试点过程中新型户籍制度的建立;四要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金沙英才”、“龙城英才”等活动,广纳高端人才,倡导企业开展岗前培训,人社部门开展技术培训,提升技术工人的能力水平。
(二)产业集聚、坚持结构调整
近年来,苏南板块兄弟县市纷纷提出“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理念,这标志整个苏南板块步入工业化后期,但是金坛受制于产业基础薄弱,现阶段仍处在工业化中期,我们既要腾出一部分笼子,拒绝产能落后、淘汰两高企业,又要做到“筑巢引凤”,加大项目招引,提升经济总量,因此金坛的产业发展需着力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2014年是全市项目突破之年,要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完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二是坚持鼓励创新不动摇。支持技术合作、跨国并购,培育更多的成长型、技术型企业,打造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充分利用好华罗庚科技园、国家级孵化器、各类专项扶持资金等平台和要素,提升金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杜绝污染不动摇。“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抵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要充分利用开发区、各镇工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充分利用金坛能源优势搞好清洁能源、光伏示范应用项目。四是坚持结构调整不动摇。按照点状地区转型发展的思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严格控制工业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优先发展以休闲度假为引领的服务业,倾斜发展特色农业,稳步提升二产发展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将我市打造为长三角区域特色农业展示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山湖特色鲜明的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基地。
(三)资源集聚、汲取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离不开资金,2013年金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89亿元,较周边地区差距较大,因此怎样吸纳更多的要素参与金坛发展,怎样用有限的资金达到效果的最优:一要做好向上争取。紧盯国家政策,跟踪落实已申报项目,争取一批项目进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摸排一批符合点供土地要求的项目,密切与上级部门对接,做好项目策划和项目包装,重点在基础产业、能源产业、循环经济、社会事业、现代农业等方面争取国家、省、市支持。二要创新融资模式。加强企业债券全过程管理,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积极谋划产业债、私募债发行工作,做好“四期金坛企业债”的申报工作。创新企业融资服务方式,推动创投与金融机构合作,推行“银政投”结构化中小企业集合贷款模式。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让“天使下午茶”等创业投资交流活动在我市常态化举行。围绕“新三板”挂牌补贴政策,举办“新三板”专题讲座,推进我市企业“新三板”挂牌工作。
(四)土地集聚、提高产出效益
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要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发掘每一寸土地价值,实现每一寸土地的产出最大化。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对城市总规、各镇区控规详规进行动态跟踪,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在完善我市点状开发模式的同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标准厂房等形式,使单位土地产出更大。二要进一步争取土地点供。紧盯上级部门土地政策,抓住金坛市五个镇列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点状重点开发区域以及薛埠、儒林列入常州市中心镇的机遇,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为各镇区争取更多的开发区域,为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取更多的发展要素。
(五)居住集聚、完善配套设施
“住”是现价段城市居民极为关注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金坛城市框架的扩展,房地产价格也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随着“滨湖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既要改善城市面貌,又要规避“鬼城”、“空城”,既要满足部分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又要为低收入者提供庇身之所,既要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又要充分考虑居民消费水平。一要完善规划明确房产开发格局。不断完善修编城市总规、滨湖新城规划,根据动态人口分布格局,明确“高密度”、“低密度”住宅的布局,要“小火温、慢火炖”,避免一蹴而就扩大供给而就导致的房地产价格虚高。二要推进住房保障省级试点工作。落实廉租房公租房并轨政策,实行租补分离、梯度补贴的运行模式,整合配置资源,统一按照市场租金标准收取租金,对不同的收入人群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三要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工作。对涉及“衣食住行”各领域进行完善配套,加快推进金武路、延政西路、南环二路、钱资湖大道等城市大动脉建设,加密城市水、电、气等管网覆盖,加大城市综合体、商业中心招商力度,完善医院、学校、公园、十分钟体育健身圈等配套工作,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环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