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联耕联种助力秸秆禁烧成效凸显

来源: 时间:2014-11-04 点击数:

    从10月10日陆续开镰收获80多万亩水稻至目前,射阳县13个镇、230个村没有发现一个着火点,秸秆禁烧工作2013—2014连续两年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缕烟”的可喜目标几乎成为定局。去年以来,我县做出了循环利用的大文章,通过实施联耕联种及土地流转、全量还田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探索与实践,使夏秋两季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有效化解了秸秆焚烧这一困扰多年的“老难题”。
    该县从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好田家家分、孬地户户摊”的原有分配形式,客观上留下了土地碎细化隐患。零星、散杂的小田块,占了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导致“四个难”,这就是大中型机械化收种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秸秆粉碎还田难、生产成本降低难。这些因素,多年来制约了农村种粮效益的提高和现代循环型无害化农业的良性发展。以往每到收割季节,县、镇、村三级都要花大力气禁烧秸秆,然而效果并不显见。政府与农民各有苦衷,有苦难言。
    2013年3月,射阳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正式出台酝酿已久的《关于实行联耕联种、整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并在全县试点实施。
    射阳率先投入农业开发财政资金6482万元,新建了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洞,确保试点村域旱能灌、涝能排,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先后达到了6.3万亩,为推进联耕联种、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联耕联种试点村采取“农户+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留下的一户多田、一田多户以及土地碎片化、无组织生产和分散经营的“后遗症”。在农民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他们通过打桩设标等形式,破除不同农户承包地之间的田埂界址,进行统一耕作。全县仅平掉田埂一项,就增加有效耕种面积5%左右。在此过程中,我县相关部门加强全程化业务指导,新建并培强专业合作组织。2014年,全县新建农业服务组织67个,新建育秧池108个,同比增长540%
    联耕联种让现代化大型农机具和新型农业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使现代循环型无害化农业的发展步伐大大提速。去年,射阳新购农机7318台套,新增动力30254千瓦,一举跃居全省各县之首。在联耕联种地块,激光平地机、无人植保飞机、钵苗移栽机等新型农业机械开始广泛使用,80%的地块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全县2014年再新增农机合作社64家、育供秧合作社21家、植保专业合作社16家。与此同时,所有地块均采用秸秆全量还田;着力发展和壮大秸秆销售经纪人队伍,加强镇村两级秸秆收储点建设,保证秸秆及时离田。
    有农业和环保专家实地考察了解后,不约而同发出感叹:射阳县推行联耕联种模式,有效解决了“统、增、降”三大难题,即统一品种、统一布局、统一经营;形成了土地增面积、土壤增地力、粮食增产量、农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益,变“大户赚”为“户户赚”的好模式。而更为显著的是,随着全县农业集成技术的普遍运用,达到了降低家庭经营分散程度、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的预期,基本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无一焚烧”的目标。
    今年9月,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秋季联耕联种和结构调整工作意见》,要求全县按照年60万亩的规划目标,所有的农业村(居)全部启动联耕联种试点。计划推广48.5万亩,重抓42个重点推进村,新推广面积3000亩以上的村20个、2000亩以上的村40个,实现镇镇有“示范村”,村村有“示范方”,并将联耕联种由稻麦常规作物向玉米、韭菜、大蒜、菊花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延伸拓展,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
    今年秋播,该县联耕联种工作再次呈现纵向规划与大步推进态势,海河镇在夏季成功推广面积2.54万亩基础上,秋季再实施7.3万亩;4个示范村各村确保2000亩,其他村不少于500—800亩,全镇明年力争达到80%。千秋镇已新增土地流转5720亩,规划联耕联种面积10429.5亩。预计到2015年,还将进一步扩增联耕联种,达到全县土地承包经营面积总量的60%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