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大片农田生机盎然——晚秋熟 农业创新促增收
3日,寒意来袭,启东市南阳镇合丰村里,农民成群结队交售青豌豆。“每市斤起田价1.8~2元,估计豌豆亩产一千来斤,收入2000元出头。”村头收购点,村里最大的农产品收购店店主杨仲辉介绍。农历9月过后,本是农田秋收过后的空旷期,启东农村大片农田仍生机盎然。
“启东农村形成规模‘晚秋熟’也就在这四五年间,以露地蔬菜为主,粮食作物为辅。蔬菜种植及在田品种主要有青刀豆、青豌豆、青花菜、白花菜、小辣椒、鲜白扁豆、金华油菜、北方大葱等,粮食主体为晚熟玉米。”启东市农委退休高级农艺师项觉生对这些新品种作物了然于心。启东市晚秋露地作物总面积超过10万亩,年总产出预计在2亿元以上。
催生新型种植模式
“晚秋熟”得益于启东秋末冬初特有的自然条件。最近二三十年来,寒冬来临时间不断滞后,“霜降”无霜、“大雪”少雪,一般年份10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仍然维持在10℃左右,这样的气候条件,刚好满足部分露地宜栽“晚秋熟”蔬菜对温、光的需求。
“晚秋熟”为传统秋熟之后新增加的一熟农作物,虽然时间较为短暂,但产出效益却要超过夏熟或秋熟大宗作物。据启东市农委作栽站站长顾圣林介绍,近几年来,启东农村所产“晚秋熟”蔬菜热销于周边城市及北方市场,价格上也大都接近甚至超出大棚同类蔬菜。
项觉生回忆说,大约在2000年前后,“晚秋熟”开始出现在南阳镇合丰村一带。当时,村里有人不甘心受“一熟黄豆一熟麦”传统种植模式的束缚,尝试在夏熟玉米后茬种植秋豌豆、秋刀豆,没想到这些品种竟然独占那个时段的国内市场,因而获得每亩上千元的经济效益。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晚秋熟”模式自发地推广开来,进而变成启东农业的一个全新模式。
晚秋熟促农民增收
启东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积极推广普及“晚秋熟”,并将之列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结构的一件重大实事。目前,经政府、农委和民间能手摸索而推广的宜栽“晚秋熟”作物,已由早期的晚秋刀豆、豌豆等少数品种,拓展到了秋雪菜、秋玉米、金华油菜、秋花菜、秋莴笋、秋辣椒、秋白扁豆和在田北方大葱等多个种类。这些作物正常年景条件下,纯作亩均效益普遍达到或超过2000元,全市农民仅此一项增加净收入就达1.5亿元。与此相衔接,当地农业种植模式、产业格局也不断趋于科学、高效,由此产生了一年三熟、两年五熟及棉后套种、豆后蔬菜、豆菜套种等一系列新的科学种植模式。
在北新镇万安村一带,农民普遍实施“夏玉米套种晚秋白扁豆”,扁豆亩收入普遍超过1500元,比传统玉米高出1倍。而在寅阳镇,今年秋花菜、金华油菜、秋雪菜、秋玉米及刀豆、青玉米、白扁豆面积,已达到15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