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打造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展示区

来源: 时间:2014-11-19 点击数:

    经过近一年的运筹和建设,兴化粮食生产核心展示区已拉开框架,初显雏形。目前,所有项目有序推进,种植主已开展秋播前的准备工作、相关服务合作社已先期投入购置了作业机械。
    据兴化市农业局局长吴存发介绍,粮食核心展示区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围绕已经流转的5000亩耕地范围内的家庭农场,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第二步,从第二年开始,在1万亩展示区内开展联耕联种、全程托管试点,扩大服务范围;第三步,从第三年开始,在5万亩示范区及全市整合服务资源,推广专业化连锁服务,为各类农户提供保姆式全程专业化服务,打造服务品牌。
    粮食核心展示区设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兴化粮食园区内,位于钓鱼镇南旺村、洋汊村、圣传村的圣传圩,面积1万亩。去年11月,示范区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规划,并经知名院士、教授评审,今年5月已启动5000亩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区建成后,水稻亩均产值2500元以上,小麦亩均产值1200元以上,粮食亩均纯收入比实施前增加1000元。
    工程:建设11类项目
    “翻压造路、浇灌桥桩、废地复垦、吹填废塘……”近日,记者来到展示区,只见各类工程队正在作业。
    “这一交翻压结束,就浇混凝土路面。”操纵挖掘机翻压一条机耕路基的师傅说,这是第四次翻压,正常道路三次翻压就可浇混凝土了。
    兴化市农业局局长吴存发说,从10月下旬始,展示区19条、总长1.6万多米的机耕路全面进入混凝土浇灌阶段。
    机耕路建设是展示区建设的一类项目。包括机耕路,展示区共有11类项目,分别是:硬质渠,27条,1.3万多米;机耕桥12座,涵洞2个;电灌站25座;排水沟、隔水沟,3.9万多米;圩口闸1座、双泵站1座;管道灌溉1000亩;机耕路土方、取土塘回填、吹填土,总土方179万方;供电;智能控制中心,农事服务中心;智慧农业。总投资约4570万元。
    “虽然总投资达5000万元,但通过吹填造地工程还增加了400亩耕地,同时还疏浚了生产河。”吴存发说,项目全部实施后,展现在眼前的将是一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排灌自流”的美丽图画。
    监管:智能化全覆盖
    “与以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展示区植入智慧农业理念,其生产、管理全部实行智能化控制。”负责粮食生产核心展示区的市农业局副局长李炳维说,智能控制中心已完成设计预算,规划投资400万元。
    记者从设计图上看到,呈粮囤形的绿色建筑就是智能控制中心,位于展示区中心地段,是展示区的“内核”。智能控制中心由江苏大学领衔设计。
    智能中心设有低压管道灌溉智能化控制系统。由布点土壤中的传感器,感知墒情(含水量)。当墒情达到临界点时,控制中心自动打开电泵灌水;当达到预定目标时,就自动关闭。
    除了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还有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以及天情、土情、苗情、病虫情等自动监测系统,为专家远程决策提供服务。
    以病虫情为例。通过视频系统和“3G”工作平台,将病虫情传输到监测中心,然后,由专家开出防治药剂配方,通过遥控由植保飞行器自动喷药。
    此外,GPS定位作业机械,实行作业的智能化管理。作业机械的区域、作业面积可清晰地显示在智能控制中心的屏幕上。
    “尽管投入大点,但减少用工,作业效率高,投入产出比十分划算。”李炳维说。
    服务:农事中心全配套
    连日来,粮食核心展示区的7名种植业主,正按照园区农技组制定的秋播种植方案展开实施。7名种植业主,是从参与招募的22名种田大户中优选出来的。他们按条块种植展示区5000亩农田,每年每亩土地租金1100元。
    根据种植方案,展示区种植划分为,超高产攻关展示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区,生态农业(有机大米、绿色食品)展示区,良种繁育展示区,集中育供秧展示区等功能区。
    “在展示区进行超高产攻关试验基础更好。”钓鱼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国林说,他率领的超高产攻关团队将全部驻扎进来。
    为配套展示区和园区从种到收的专业化服务,园区组建了农事服务中心,并在智能控制中心附近,建设办公用房、农机具仓库、粮食烘干基地、粮食仓储基地等,低偿提供给服务组织。
    农事中心下设的创优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禾植保专业合作社和芙蓉粮食专业合作联社已成立。创优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兴化市三农农机有限公司牵头成立,负责园区土地机械耕整、机械插栽、机械收割和烘干等机械化作业服务。利禾植保专业合作社,由泰州禾友农资连锁有限公司牵头成立,负责良种、植保、育秧、施肥、管水等生产环节的统一服务。芙蓉粮食专业合作联社,由园区办公室牵头,负责争取订单、统一收购、开发产品、创牌销售、上争项目、盈利分红等产业化经营工作。
    园区还开展科技集成服务。邀请南农大、扬大在园区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开展超高产技术集成攻关。与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开展稻麦优质高产品种示范推广的协作;利用农业部粮食高产增效创建项目平台集成示范一系列省本节工高产增效技术。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