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鹤乡天蓝水碧
去年以来,射阳县通过深入探索实践联耕联种、土地流转、全量还田、奖补到村以及“封闭框”监管、立体式监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县实现秸秆机械化还田108万亩,秸秆还田率达90%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被盐城市表彰为夏季秸秆禁烧工作“优秀县”。
今年夏秋两季,射阳县在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卫星。感监测和省、市巡查组的现场检查和监测通报中均无“着火点”;至11月5日,全县13个镇、230个村全部实现“零火点”。
联耕联种,整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去年3月,射阳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正式酝酿出台《关于实行联耕联种、整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并在全县试点实施。
射阳县率先投入农业开发财政资金6400多万元,新建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洞,确保试点村域旱能灌、涝能排;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先后达到6.3万亩,为推进联耕联种、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奠定基础。
联耕联种让全县现代化大型农机具和新型农业技术有了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去年全县新购农机7318台套,新增动力30254千瓦,一举跃居全省各县之首。
射阳县通过推行联耕联种模式,有效解决了“统、增、降”三大难题,即统一品种、统一布局、统一经营;形成了土地增面积、土壤增地力、粮食增产量、农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益,变“大户赚”为“户户赚”的好模式。更为显著的是,随着全县农业集成技术的普遍运用,达到了降低家庭经营分散程度、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的预期,实现秸秆“全量还田、无一焚烧”的目标。
还田离田,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
随着秸秆还田技术日臻成熟,射阳县结合联耕联种,以“直奖直补”为主要手段,鼓励农民购买和更新大型、新型农机具投入还田作业。
秸秆离田是射阳县农村秸秆禁烧工作的关键和难点。为此,全县抢抓秸秆离田和转运的重要环节与时机,一方面加强全县收储点建设,各镇区相继建立起布局合理,能够满足收储要求的村组收储点;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经纪人,通过他们将秸秆及时转运离田,同时督促和组织广大农户将秸秆集中到田头,或就近送至秸秆临时堆放点,使秸秆焚烧和抛河的现象得到及时有效禁止。
同时,射阳县继续大力发展草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其购买打捆机等设备,就地加工。国能生物发电公司在秸秆量较大的镇区增设收储点,为收储点购置秸秆压块设备,合理制定秸秆收购价格,确保年消耗县境内稻麦秸秆5万吨以上。
奖罚分明,建立县镇村三级“封闭框”
为了做好今年的禁烧工作,射阳县不断回顾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秸秆秋季禁烧监管的新办法和新措施,这些办法和措施既贴近民生与实际,又体现法制的严厉。
射阳县加强督查巡查力量,实行“封闭框”监管。所谓“封闭框”监管,就是各镇区根据村组实际,合理划定封闭四址,并且按照“封闭框”要求,做到“五定”,即“定人员、定岗位、定区域、定时间、定职责”,形成镇村禁烧“封闭框”监管与巡查工作图,做到县、镇、村三级责任区域、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无误,一目了然。
今年射阳县各镇区按稻麦播种面积向县财政缴纳禁烧保证金,各镇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县缴纳秸秆禁烧保证金,规定禁烧时段未被上级部门发现着火点,县里对镇区进行“以奖代补”。
射阳县要求各村组户农作物秸秆统一集中至规划堆放点,禁止秸秆堆放河边、路边、树下、桥下。堆放地点地面真高保持2.5米以上,切实消除水体污染隐患。今年秋季,每个镇区把秸秆抛河行为作为督查巡查工作的一项重点,确保全县不发生因秸秆抛河引发的水环境污染事故。
严防死守,构筑现代禁烧监控体系
今年夏秋两季,射阳县围绕秸秆禁烧工作不发生一起露天焚烧秸秆现象,确保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目标,进一步探索加强现代化立体式监控体系建设,使之成为秸秆禁烧工作的又一有力保障。
从今年10月15日起,射阳县环保、农开、农委、水利、气象、卫生、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县14个农业农村督查组、3个条线巡查组、3个综合督查组,开展全天候、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式巡查,并做好动态情况巡查记录,坚持动态情况“日报制”,按日上报督查情况,及时汇总报县禁烧办。
射阳县进一步加快现代化环保装备设施能力建设,投入150万元新建的“蓝天卫士”污染远程监控中心于去年10月投入使用,从而发挥了人防技防、双管齐下的预期作用。县环保局调配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轮岗值守,全县布点75个“蓝天卫士”高清摄像探头,严密监控火情,做到时间上不留空档,地域上不留死角,发现火情及时处置,严控“第一把火”。
今年,射阳县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以及宣传车、标语、板报等载体和手段,把宣传工作做到田头、心头、人头,把县委、县政府今年抓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只加大、不减弱”的信号传达到全县各个村落;把秸秆焚烧的危害、综合利用的途径和相关法律法规,晓知每个村庄农户,提高农民禁烧秸秆和综合利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全县教育系统积极配合,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上好“校园一课”,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