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村秋收“两条龙”

来源: 时间:2014-12-02 点击数:

    秋收时节,从太沙公路经过的市民可能会发现,今年,路东城厢镇东林村、万丰村的田头和以往有些不同,秋收后的田埂上出现了很多白色的大包裹,就像一个个硕大的“蚕茧”。原来今年东林村引进了10套粮食收割、秸秆打捆、打包设备,再加上以前建成的粮食烘干、存储设施,实现了稻谷和秸秆收储的全程自动化。
    稻谷收、运、烘、储“一条龙”
    日前,在东林合作农场西南部的一块地里看到,两台收割机正在紧张作业,收割机过处,秸秆整齐地排在地上,而稻谷则全部进了机仓,即使是因台风倒伏在地的水稻,收割起来也很方便。
    收割机在地里来回开几趟,机器顶部的黄灯开始闪烁,原来是稻谷已装满机仓,这时操作人员把收割机开到停在田埂上的卡车边上,收割机伸出一根长管,稻谷通过管子打到卡车厢中,一机仓稻谷只要1分多钟就能全部卸完。操作人员说,这一机仓的稻谷大约有750公斤。
    等到稻谷装满了卡车,司机把车开到附近的金仓湖米厂,车直接停在烘干车间的稻谷入口仓边,随着车厢抬起,一车稻谷很快就卸下了。米厂共有烘干机6台,都是全自动化作业。车间的另一侧,已烘干的稻谷不停地从烘干机的出口处打出,直接上了自动运输带,几条运输带“接龙”,把稻谷全都输送到不远处的谷仓里。
    东林村因为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和以往相比,今年的秋收特别轻松,不仅省时快速,大家也不累。
    捆、包“一条龙” 解决秸秆出路难题
    在东林合作农场中部一片已经收割的地里,仍能看到两种机器在忙碌。
    其中一种是秸秆打捆机,从打开的机箱可以看到,这机器的顶部有一捆塑料网,这些塑料网用于捆秸秆。打捆机顺着收割机留下的一排排秸秆开过,机器中间的两排“搅棍”把秸秆全都搅进机器后仓,机器沿着秸秆一直开过,不久后,机器上面的蓝灯开始闪烁,打捆机的后箱盖缓缓抬起,一个捆好的圆柱形的秸秆包从机肚里掉了下来,这个秸秆包长和直径大约有1.2米左右。东林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捆秸秆重约六七百公斤,一亩地的秸秆差不多打成一捆半。
    打完捆的秸秆留在地里,就轮到打包机出场了。工作人员把打包机开到秸秆捆前,打包机后有两根类似叉车叉架的大臂,大臂先把秸秆捆叉起,紧接着大臂和两边的打包架开始“呼呼”地快速旋转,很快,整个秸秆捆就被塑料膜包得严严实实,工作人员再开着打包机,把秸秆包放到田埂上。
    东林村负责人说,打包不仅解决了秸秆出路,而且秸秆在包内发酵后,可做牲畜饲料,经过计算,每1000公斤的这种饲料,可代替约280公斤的谷物,这就相当于一亩地多收了约300公斤的谷物,“以后,东林村还要办饲料厂,不仅解决东林羊场的饲料需要,还要直接销售饲料,那时不仅能解决本村和邻村的秸秆处理难题,还能在更大的范围收购”。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