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探索村容整洁长效机制 公共服务惠及农民
●编者按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是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又一项重大强农惠民政策。按照部署,江苏省试点工作目前在苏北全部县(市)和苏中苏南部分县(市)开展,覆盖49个县(市、区)1.2万个行政村。江苏省财政安排奖补资金7.3亿元,建立试点地区每村不少于8万元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基本保障制度,解决村内基础设施、活动场所的运行和维护问题。
灌南作为苏北试点县(市、区)之一,于今年7月份启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项目,覆盖全县240个行政村,安排专项资金2996.8万元。目前,灌南试点工作显著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面貌和农村生态,为欠发达县市改善公共服务现状提供了有益借鉴,为这些地区激发农村活力、增强凝聚力支出妙招。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推进,那个令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也在悄然改变——至今想起仍暖心的乡里乡情,如今疏离涣散;行走在田间的也不再是健壮叔伯,而是“613899”部队(儿童、妇女、老人);系在心头的那片绿色记忆,而今却被“白色垃圾”掩盖……
如何恢复农村绿貌,激发活力,凝聚民心,成为政府及专家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的建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抓手——通过财政支持、听取民意、聘用村民、改善设施等途径,调动乡村力量,改善农村面貌,点活了一池春水。
灌南作为试点县市之一,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撬动作用,从农民最需要的服务项目着手,消除白色垃圾,摆齐墙角杂物,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和漂浮物,铺设道路,安装路灯……不搞花架子,不增加农民负担,扎实拓展了公共服务内容,解决好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真切得到实惠。
政府奖补率先投入
“长期以来,农村环境脏、乱、差一直是个大难题,村民想管,但没调动力,村干部想管,可没资金、没人员。这次省里开展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试点工作,灌南也在其中,拿到省里拨的专项资金,终于可以把这件事做起来了!”灌南县委农工部长王苏东坦言。
据了解,今年7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灌南县共安排专项资金2996.8万元,其中省级农户补助147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480万元,扶贫资金144.8万元,省村庄环境资金500余万元,环保部门拉网式村庄环境整治资金300余万元,水利河道管护资金100万元。目前,农护专项资金已拨付331.87万元,发放了农护人员8~10月份的工资,为农护人员购买了意外伤害险、配备必要的保洁工具,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购置了垃圾清运机动三轮车130辆,保洁员用脚踩三轮车1155辆。
“下一步,灌南将进一步探索增加资金稳定来源渠道,建立政府主导、集体和农民参与、社会赞助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多元投入机制,而财政补助资金主要支付常年管护人员报酬和设施维修费用。”王苏东补充说。
村里重焕精气神
“村里哪儿都干干净净,齐齐整整,看着心里就亮堂!”在位于灌南城西18里路的李集乡小垛村头,记者遇到了出去串门的钱大娘,她今年63岁,身体硬朗,敦厚朴实,一听记者询问村庄环境情况,就迫不及待地竖起大拇指夸赞起来,“村里垃圾天天都有人打扫!我们自个儿也都把自家垃圾提到村口垃圾池,麻烦是麻烦点儿,可看着干净,心里也爽快啊!”
小垛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无资金办事,一直是困扰该村的难题。“有了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终于可以把村里急需解决的难题解决掉。”小垛村党支部书记张云说,目前村里运用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专项资金铺了路、清洁了沟塘、装了路灯……村民出行更方便,环境也更宜人。
小垛村的焕然一新,只是灌南村庄环境的一角。记者随机走进几个村庄,只见道路、河塘、村庄内整洁清爽,墙角杂物堆放整齐,垃圾池(桶)配备到位,房前屋后无杂物,河道沟塘无有害水生植物和漂浮物……灌南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大为改观,已初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
怎么干,大家商量办
农村公共服务具体涉及村内道路、桥梁和田间小型水利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村内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农民居住环境卫生设施;村内农民生活娱乐活动场所等多方面,那么,运行维护项目“谁来管”“谁来干”“干什么”“谁监督”等问题就摆上台面,灌南实行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做到公开透明操作、严格规范管理。
其中,在“谁来干”的问题上,村“两委”经过村民推举,优先考虑低保户,这样最终形成的名单,村里上下都没有异议。在小垛村,记者就问过钱大娘,“听说保洁员每月能拿700来块钱,看您身体挺好,也有闲,怎么没报名啊?”钱大娘乐呵地答:“那都是优先有困难的家庭,我们不困难,不需要照顾!”而在“谁监督”这个问题上,村民选出的人,村民自发形成监督氛围——“卫生谁打扫得干净,谁打扫得不干净,我们聚一起时常讨论,哪个老是偷懒,我们就向村委反映,能取消他资格呢!”
清洁人员大家选,低保户优先照顾,清洁效果村民监督……通过这些举措,灌南调动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释放了农村留守人员的能量,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激发了农村活力。
14项规则形成机制
为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持续发挥效益,保障农村生态持续改善,灌南建立了运行维护各项制度,具体包括:民主议事制度管护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了管护人员的权益,同时也规定其义务,而村民们也在参与监督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凝聚了人心。
灌南各乡镇根据行政村面积、人口规模、集中居住情况、道路和沟河长度、塘口数量、自然村数核定工作量,按照工作量大小将管护人员配备到位,目前,全县共招聘了1395名常年在农村从事农路管护工作。管护人员分为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工两类,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其中保洁员、垃圾清运工基本工资为每人每月500元、800元,绩效工资分别为人均每月200元、400元。各村管护队还明确一名队长,负责本村农护人员的管理。同时,在每个村显著位置设置了农护公示牌,将管护范围、标准、管护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该县还制定印发了《村庄环境卫生保洁标准》《垃圾清运标准》《道路管护标准》《河道管护标准》《绿化管护标准》5个工作试行标准,《乡镇农护办工作制度》《管护队伍招录辞退办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护队伍管理制度》《管护资金使用办法》《保洁工具管理办法》《垃圾清运车辆管理办法》《保洁责任区划分办法》7个试行管理办法,《村干部农护工作考核激励办法》《管护工作考核办法》两个试行考核办法等14个制度样本。
务实细化求创新
“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比如在管护人员的招聘上,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各乡镇的劳务公司合作,由劳务公司公开招聘管护人员,制定管护职责,乡镇与劳务公司签订管理责任书,指导农护工作。此外,劳务公司与管护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按照‘镇聘村用、镇村共管’的模式,对管护人员实行动态聘用管理和末位淘汰制。”灌南县新农办主任兼试点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冬梅介绍说,目前,全县11个乡镇依托农经服务中心注册成立乡镇劳务公司。
与此同时,不少乡镇也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孟兴庄镇部分村庄农护管护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情况如下:六湖村李俊化早退扣除10元;沈庄村汤凤霞迟到一小时扣除5元;大封村范庆荣上午不在岗,下午迟到扣15元……”这是王苏东和王冬梅共同收到的一条短信,孟兴庄镇与移动公司合作,开通网络信息平台,向领导小组成员、乡镇工作人员,以及该镇所有管护人员第一时间发布有关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信息。此外,在队伍管理上,张店镇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直接介入模式;新安镇建立管护人员日常巡查考核制度;百禄镇建立管护人员例会制度;孟兴庄镇对农护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在推进措施上,堆沟港镇利用村村通大喇叭进行广泛宣传,召开现场推进会;三口镇、李集乡、田楼镇等乡镇由三套班成员进行分片包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