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脚不着地开着“行车”种水芹

来源: 时间:2014-12-04 点击数:

    在农村,种植芹菜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水田里泥泞难以行走,农民一般要依靠大木桶在田里一步步向前挪动,人力成本比较高,效率低,种植规模普遍比较小,效益一般。通过机械化实现规模种植可行吗?眼下,无锡宜兴市杨巷镇的一个种植基地成功地回答了这个疑问。
    走在宜兴杨巷镇兴杨路上,老远能看见路边有一片与众不同的田地。这片田地上种的都是芹菜。100多亩种植基地每5亩一块分为27块,每两块地之间由水泥铸成“轨道”,由行车支撑的长五六米,高近三米的操作平台在轨道上可以来回移动,六七名工人正站在操作平台上犁田,随着行车缓缓向前移动,十多分钟后五亩田便犁出了均匀的三条排水沟渠。“要是靠人工,犁这样的三条沟需花费一天的时间。”种植基地负责人曹国荣说。采用机械化操作方法,让芹菜种植实现了工厂化运作,相比于传统种植节约近八成的人工成本。
    曹国荣在田头操作示范,实现工厂化种植最重要的工具是横在田间的那个操作平台即“自动化农业耕种机”,它由一台行车与一座操作平台组成,工人们站在平台上可以进行播种、施肥和收割等一系列种植工作。农民脚不着地,行车上装有的踏板可根据水芹种植、施肥或收割时不同的需要来相应调节高度,便于工作操作。“传统的水芹收割较为麻烦,通常一亩地需要七八个人忙上一两天,有了这套设备帮助基地实现了工厂流水线一样作业。”宜兴杨巷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一直想找一块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种植、深加工,实践自己的理念。”基地负责人曹国荣今年47岁,从事土木建筑出身,机械制造方面有所涉猎,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农业种植养殖。扬州大学一位农业方面的教授曾经告诉曹国荣,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搞规模化农业种植走工厂化种植是个不错的路子。为了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大约在十年前,曹国荣曾有过一次尝试,不过当时因为土地流转不顺利而最后搁置。几年前,曹国荣利用自己的机械知识与扬州大学合作进行“自动化农业耕种机”的设计研发尝试,经过反复修改后终于成型,目前研发团队正在为这套设备申请发明专利。
    设备出炉后,曹国荣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功流转到了200多亩土地,经过前期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初,芹菜种植基地投入使用。基地种植的四季大白芹今年收割了五六次,有机种植的蔬菜很快在市场上实现销售,初步获得了市场认可。记者了解到,为了实现工厂化种植,基地前期投入已经接近千万元,如果仅仅是种植芹菜,按照一般的市场价销售,基地运作何以维持?
    对此,曹国荣倒是胸有成竹。“芹菜在古代是一种草药,一年收割五六季,它本身可以加工成饼干、面条等十来种绿色食品,芹菜汁和大米一起还可以开发出类似于乌米饭一样的食品,可以说一身都是宝。”曹国荣计划接下来上马芹菜深加工生产线,目前通过和扬州大学合作,相关生产技术已经成熟。记者了解到,在种植基地隔壁,一个山羊养殖场也初步成型,收割时多余的芹菜叶、根茎等可以用来喂养山羊,芹菜田里也可以消化养殖场的污水和粪便,实现生态循环种植养殖。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