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拳”破解要素瓶颈---高淳区东坝镇河南村提升村级能力建设
因“地”制宜 做大土地“盘子”
在河南村的白茶苗圃基地,村民江凤美正细心地给茶苗除草。她家的这块地由于地势较高、土壤贫瘠,原先只能种植玉米等耐旱作物。租给村里后,自己在茶园里务工,每年工资收入有1万多元。
2007年,村里开始推行土地流转,通过出租、入股等形式,使村民零散的土地集中由集体承包经营、规模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块,每亩年租金在400元左右。”同时,村里积极吸纳村民就业,从事茶园日常管理,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5年来未发生一起土地流转信访事件。
此外,河南村通过回购、置换等方式,收回了村民之前租给他人经营的近百亩土地。目前,河南村共流转土地1163亩,今年还与邻近的青枫村合作,租用了数十亩土地搭建育苗大棚,土地“盘子”越做越大。
算好“小气账” 做好“加减法”
村里仅育苗基地一处就投入360万元,建设集茶叶包装加工、商贸服务、旅游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得420万元,再加上维护白茶苗圃的经费,总投入超过1000万元。目前,争取到的项目帮促资金近300万元,获得贴息贷款200多万元,外加村委会拆迁、白茶园收益和其他资金,收支基本持平。
所谓“小气账”,就是精打细算每一笔支出。在河南村,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绝不会假手于人。白茶园基建时,村干部们全体上阵,客串起“泥水匠”、“装修工”,原本3个月工期的基建工程,结果45天内就完工了。
所谓“加减法”,就是千方百计“加”资金,最大限度“减”支出。河南村从2009年开始与市农委接洽,经过两年“软磨硬泡”,育苗基地项目终于“落地生根”。为筹措资金,村干部每人“承包”一部分金额,隔三岔五就往信用社、商业银行跑,想尽一切办法争取贷款;为节省经费,村委会日常开支也一压再压,把每一分钱省下来都投在项目建设上。
外引内培 孵出“土专家”
种植白茶是个技术活,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河南村便从浙江安吉请来专业技师传授白茶种植技术,并特聘南农大教授来村授课。”光靠“借智”不是长久之计,村里要发展,得拥有自己的“大脑”。近年来,河南村还积极选送村民外出学习,培养“土专家”,如今已拥有3名专职技术员,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
与此同时,交通不便这个长期以来影响河南村发展的问题,也将在明年得到解决。东坝镇明年年初将开建一条长4500米、宽90-100米的“森林长廊”,届时从东坝集镇到村里的车程可缩短至10分钟内。“以前来村里必须穿过下坝集镇,路不好走,又耽误时间,有了这条长廊,出行就方便多了。”在村民们眼中,这条路,连着希望;这条路,通向未来。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