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9个老旧农贸市场集体“整容”
“小菜场,大民生”,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是衡量民生改善情况的标尺。
今年以来,徐州市共对市区9个老旧农贸市场进行了“集体整容”。目前,改造提升完成的老旧农贸市场不仅外观更加整洁靓丽,内部也更宽敞有序,摇身一变,完成了“高大上”的华丽“换装”。
当前,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2014—2015年完成改造提升20个老旧农贸市场的项目计划,计划将于2016年年底前完工。届时,市区农贸市场环境和城市面貌将明显改善。
在“菜篮子”批发环节,徐州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批发商户与香港宏安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农产品交易公司签约,实现江苏、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1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庞大而优质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批发价格还将下降20%左右。
■破解“脏乱差”
老旧农贸市场改造列入
“为民办实事工程”
蔬菜、水果、蛋肉等琳琅满目;蔬菜区、肉类区、熟食品区等布局合理、规划有序;副食店、便民超市整齐划一……如今的灯塔农贸市场内,蔬菜、肉类、熟食等都有具体的功能分区,经营户在交易窗口挂出了统一的价格牌,市场内不时有保洁人员忙碌的身影,整个市场显得整洁、有序。
“现在,逛菜市场就跟逛超市一样舒心了!”正在选购猪肉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在永安广场附近,因为离家近,平时买菜就在灯塔农贸市场。“过去,这个菜市场比较杂乱,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现在,菜市场越来越规范了!”为了方便市民购物,市场管理方还在农贸市场出口的位置放置一排椅子,方便市民休息。
据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市区的灯塔农贸市场、袁桥农贸市场、西苑农贸市场等一批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市场,布局设计落后、设施陈旧,周边还自发形成了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久而久之,这些老旧市场被冠上“脏乱差”的名号。
如何破解老旧市场的“脏乱差”难题?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农贸市场改造、新建项目列入市政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工程,对市区一批老旧市场实施改造提升,并新建一批新型市场,让周边百姓享受到现代化农贸市场的便利。
“今年以来,共对市区9个老旧农贸市场进行了‘集体整容’。灯塔农贸市场由于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成为首批整改对象,今年5月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市场外部装修一新,新安装了门头,市场内贴上了锃亮的地砖,摊位分门别类重新分区,设置了完善的排水系统和通风条件,活禽水产进行全封闭销售,生食熟食分区营业。”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徐州市区,像灯塔农贸市场这样华丽转身的菜市场还真不少。二七农贸市场自今年6月起进行提档升级,已经彻底改头换面,市场内增设了垃圾箱和水冲设备,每天有专人流动巡回保洁,每天对场地、厕所、排水沟等卫生角落彻底清理。经过一番改造,曾经破旧不堪的二七农贸市场已变身为一处整洁、优质的购物场所。
“目前,灯塔、二七、瑞丰、天桥、袁桥、奎山6个农贸市场已改造完成并启动运营,矿西、西苑等3个农贸市场正实施改造施工,预计年底前能够完成主体施工。”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针对市区老旧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2014年—2015年共完成改造提升20个老旧农贸市场的项目计划,计划将于2016年年底前完工。加上2010年之后已经改造完成8个农贸市场,市区共计改造提升老旧农贸市场28个,可提供标准化农贸市场摊位约1.5万个。届时,市区农贸市场环境和城市面貌将明显改善。
■一站式服务
从单纯建设农贸市场转向建设街坊中心
品种丰富的蔬菜销售区,干净卫生的快餐店,宽敞明亮的餐饮区……自我市首家街坊中心——鼓楼区琵琶花园街坊中心开业试运营以来,这种新型综合性市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视线中。
“目前,我市正从单纯建设农贸市场向建设或拓展街坊中心转变,以更全面地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这种新型市场在农贸市场的功能基础上,配建了社区服务中心、小餐饮、银行、超市、邮政、洗衣房等多种生活服务设施,从“油盐酱醋茶”转向“衣食住行闲”的一站式服务,给徐州市民带来了更多便利。
3月17日,位于三环南路北侧、梨园南路东侧的三官庙农贸市场试运营。这一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由3层市场用房、9层商务用房、地下停车场以及近2万平方米仓库构成的新型农贸市场,不仅可开展商品全市配送、批发式运营,还打造了3000平方米的土特产城。
7月,位于新城区奥体中心东南侧的奥都花园农贸市场开业试营业。市场内所有摊位统一配置电子秤,称过的商品都可打出电子小票,内含摊位信息,具有可追溯功能。
“街坊中心高度集中周边商业业态,将原有的沿街摊位和马路市场收纳进来,改变沿街沿巷的社区商业普遍存在的不卫生、堵塞交通问题。”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市计划安排13个已建成的农贸市场功能拓展成街坊中心,包括金山街坊中心、乔家湖街坊中心、新城区街坊中心、高铁站区街坊中心、民祥园农贸市场街坊中心、火花农贸市场街坊中心、雁山农贸市场街坊中心、杨庄农贸市场、琵琶花园街坊中心、下淀农贸市场街坊中心、三官庙农贸市场街坊中心、奥都花园农贸市场街坊中心和姚庄农贸市场街坊中心等。
今年起,市政府还将一批街坊中心项目列入年度城建重点工程,其中,乔家湖街坊中心项目已完成底层防水处置,负一层钢筋捆扎完毕,正在进行桩基施工;金山街坊中心项目已经完成前期手续变更、招投标和地基开挖,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市商务局还会同市规划局重新修订了《徐州市主城区农贸市场(街坊中心)布局规划》,按照每个农贸市场(街坊中心)服务半径1至1.5公里、每千人100平方米的标准,初步确定了市区(包括铜山、贾汪、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农贸市场(街坊中心)138处,布点既考虑了解决老城区布点不合理、部分区域农贸市场功能缺失的问题,又兼顾了与未来城市发展协调同步、提前考虑规划布点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网点布局,将让徐州市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服务。
■保障食品安全
45个正在运营的农贸市场全部设有农药残留检测室
目前,市区改造提升后的下淀、灯塔、奎山、二七等农贸市场均引进了专业经营管理公司管理,市场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改变经营理念,从过去的重收费轻管理,变为重经营重管理,采用专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让市场业主形成良好风气,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为了强化农贸市场日常监管,市商务局成立督导组,每周不少于3次对农贸市场进行全天候现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今年上半年,按照农药残留检测室设置要求,还在市区各大农贸市场建立标准化农药残留检测室。每天清晨,检验员会对市场里的蔬菜和水果取样进行检测,检后及时把检测结果公布在电子大屏幕上。如有不合格情况,将及时上报市场负责人,对菜品进行下架处理。每天,市民从市场内的电子屏上,就可以了解到当天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如消费者对所买蔬菜有疑义,也可以到检测室进行免费检测。目前,市区正在运营的45个市场已全部设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
■减少流通环节
与上市公司签约合作
菜价有望下降20%
“现代‘菜篮子’中,居民要求从大众化农产品到中高档精细农产品层次分明,并从新鲜向健康、安全、多元消费过渡。‘菜篮子’商品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安全转变,由生产决定型向消费决定型转变。”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处处长张同华分析说,这就要求“菜篮子”的上游批发环节要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跟上居民需求的步伐。
12月20日,为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徐州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数百家批发商户率先与香港宏安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农产品交易公司签约。
作为香港联交所唯一从事专业‘菜篮子’工程的上市公司,中国农产品交易公司主要从事无公害种植基地、果蔬等鲜活贸易业务,在江苏、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投资建设了1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组成了庞大而优质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我市一位苹果批发商杜伟介绍说,为深入掌握全国农产品资源信息,做强做大农产品批发经营,他和众多批发商一起与中国农产品交易公司签约,实行捆绑经营,抱团发展,利用这家上市公司的信息资源平台和全国的供应链,降低农产品批发的风险,做大农产品批发生意。
“通过这次签约合作,我准备把徐州的大沙河苹果销售渠道辐射到全国13个大型批发市场中去,借助上市公司的优势将徐州的水果卖到香港去赚港币。”杜伟说,今后还将通过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网络,保障供应,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丰富的食品,减少中间的批发环节,保障市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价格稳定。
据市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负责人介绍,市场商户与上市公司合作后,不仅能够保证农产品的供货数量,还将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成本,从而降低农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价格。预计今后我市的农产品价格将会因为中间物流环节减少而下降20%左右。
张同华处长分析说,农产品跳出涨跌怪圈,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产品生产与需求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发布预测信息,及时提出预警,从而减少中间批发商的批发盲目性。
“长期以来,农产品批发商都是靠‘单打独斗’经营,由于对行业了解面比较窄,容易造成上下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容易形成‘产地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怪圈。”张同华说,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怪圈,减少市场风险,农产品批发商与农产品上市公司签约合作, 实现全国13个大型批发市场信息资源共享,这是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一个创新,将有望率先打破农产品行业长期存在“卖菜难、买菜贵”的怪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