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优先 百姓乐享幸福生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太仓坚持从民生需求出发,不断优化制度设计,持续加大公共投入,努力让全市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民生幸福逐步成为最响亮的品牌。
民生无小事,发展当为民。我市积极唱响民生大戏,无论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制度保障上,一系列的民生建设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生活更幸福了,文化更丰富了,居住更顺心了,环境更优美了……
养老服务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太仓市颐悦园于去年5月正式启用,开园至今已入住老人一百多位,其中60%以上的入住者为失能失智老人。目前,该园的自理、介助、介护及轻度失智老人护理区域已经全部启用,老年人的各项活动设施设备和功能区域全部正常开放。
入住老人在享受日常生活护理的同时,更多地参与到园方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目前颐悦园已为老人成立了门球社、书画社、合唱团、戏曲社等8个社团。
太仓去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海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海阳开发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供应商641家,包括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理发助浴、物品配送、精神关爱等20多个项目,涵盖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已形成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队伍为骨干、以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建设,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
文化养老也一直是我市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亮点。2014年,太仓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养老示范基地”称号。另外,太仓还实施“一卡一平台”工程。一卡就是养老服务综合卡,为所有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办理;一平台就是开发养老信息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把老年人数据库、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结算、居家养老热线呼叫、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助餐点服务与管理全部融合于一个平台,实现全市养老服务组织信息共享、实时动态统计。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去年,太仓建设了5处图书自助借还点,分别设在市名人馆前、金色江南小区外、大庆附近的马太购物广场、桃园菜场对面以及花园酒店门口,都是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
图书自助借还点所运用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发展模式,被称为“第三代图书馆”。每个服务点藏书为402册,工作人员每周会对各服务点进行两次图书补充,每个月月底还将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图书更新及调整。下一步,市图书馆还准备在借还点开通市民卡借还图书以及开设手机扫二维码下载电子书的功能,让市民享受到“书香飘满城”的便利文化生活。
此外,该市去年投入816万元,用于32座露天舞台建设、7套流动舞台设备和8套数字电影放映机的购买,以及开展50期文化艺术培训。文化惠民项目连续多年被列入政府实事工程,让市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成果,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农民自拆自建小区提档升级
像城里一样建起门球场,老人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去处,家家户户通上天然气,建起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装上了路灯,新建了亲水平台……去年,璜泾镇对新华小区等农民自拆自建小区的配套设施进行全方位提档,仅新华小区就投入110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小区生活环境,大大提升了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为全面提升自拆自建小区的居民生活质量,我市决定分3年逐步推进36个小区整治提升工作。据市城乡一体办相关人士介绍,去年我市开展第二轮13个农民自拆自建安置小区的提档升级工作,落实小区道路、绿化、路灯、雨污管网、农民会所、配套商业房等整治提升项目126个,70%以上的项目已竣工。预计整个项目完成后,将有3500多户、12000多名农民直接受益。
为了把这项好事办好办实,各镇在项目实施前将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工程项目、实施时间等内容上墙公示,让群众了解项目情况,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在小区整治提升实施过程中,各地还鼓励老党员和群众中懂工程、有技术的人员组建监理小组,定期开展工程监管,提出整改建议。今后一段时间,市城乡一体办将和各镇密切配合,着重抓好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特色塑造、制度管理等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完成,让农民尽快受益。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覆盖城乡
作为全国首家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有效整合了司法行政各项服务职能,设置了专业调解、援助案件受理、公益律师岗、农民工门诊等10个窗口,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寻求法律帮助,促进了矛盾纠纷依法化解。过去一年来,中心影响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累计服务群众超过1万人次,其中农民工门诊窗口累计受理法律援助申请近500件,为受援农民工挽回损失300余万元。
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我市目前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体系,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司法行政统筹的,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服务重点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法律服务需求,成功打造了公共法律服务的“太仓样本”。
为推动法律服务资源长效下沉,我市在各镇(街道)建立了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121个村(社区)建成了集律师工作室、法律援助联系点、法制学校等“七位一体”的便民法律服务“阳光屋”,配备了联络员。“阳光屋”采取“定时+及时、集中+分散”的服务模式,驻村(社区)律师、法律服务志愿者定期到“阳光屋”值班,村居和基层群众遇到法律问题时,也可随时与驻村(社区)律师、法律服务志愿者联系,改变了以往优秀法律服务资源集中在城区的局面。每月10日前后,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深入村(社区)常态化开展司法“光辉日”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写简单法律文书、法治宣传、维权指导等服务。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