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六字真言”创新乡村法制宣传
近年来,灌云县以“浸润、涵盖、融汇”“六字真言”,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新路径,运用“短、平、快”,增强“高、精、尖”,实现“全覆盖”,融合法治理念凝聚人心,垒筑社会和谐稳定基础,促进新农村法治建设。
法治理念“浸润”。在全县302个村、26个居委会和200多个居民小区中,实现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多元化。做到法制宣传教育有阵地,保持常态和持续化。努力开拓乡镇(社区)“法治街、巷、廊、舍”,利用“12.4”宪法日、部门法纪念日、节假日等平台,推广法制宣传的新模式,传播基层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做法,将法治文化融入社区、村居、校园之中。法制宣传教育关注“三农”,重点宣传涉及民生民意的法制法规,搭建丰富群众文娱生活的法治文化平台,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和途径,在宣传政策法律的同时,注重解决群众困难、调处邻里纠纷,营造“人人学法、懂法”的社会氛围,达到法治理念“浸润”的良好效果。
群众组织“涵盖”。38名乡镇司法干警、69名法律工作者在村居兼职,实现“法律服务八进村”、法制宣传教育和省市级民主法治村(居)创建活动的全覆盖。把万余名“法律明白人”、130个“法律明白人工作室”嵌入村居之中,充分发挥各类艺术团体、“农民夜校”、“法律学校”、“文化活动室”和“一碑四谱” 、“法律讲堂”等民间群众组织和文化形式参与村居法律法规的灌输和公民道德教育传播,扩大居民群众受教育面,物管、业管等社区组织积极助力,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稳定。
社会资源“融汇”。乡镇政府干部党员、村两委班子、调委会、法制宣传志愿者、“五老”队伍等群体力量联动,协助促进法制宣传教育内化于心,规范村规民约、道德理念的外践于行。协调积聚各方社会力量,力促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的蔚成,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载体,使普法工作具有形式多、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实现社会资源与“六五”普法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工作措施的有机融汇,使普法宣传、道德教育、科普党建相得益彰,抓好法律辅导和业务知识培训,实现县、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的全覆盖,实现普法宣传工作与国家、省市级民主法治村(居)创建活动的融汇。目前,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创建率达35.1%、市级达75.2%。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