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优”须“补优” 耕地保护“篱笆”更紧了

来源: 时间:2015-01-19 点击数:

  守住耕地红线,不仅要守住数量,更要保住质量。昨从市国土局获悉,去年起,无锡耕地保护“篱笆”扎得更紧,建设项目依法占用耕地的,必须“占优补优”,否则不予办理用地审批。近日,无锡去年新增约5900亩耕地正首次接受由农林部门组织的耕地质量评定,通过评定后才可取得补充耕地指标,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从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等角度考量,无锡到2020年需确保耕地不少于183.31万亩。市国土局规划和耕地保护处负责人介绍,按照《土地管理法》,用于非农建设用地依法需占用耕地的,必须通过开发整理复垦等方式补充数量相同、质量相当的耕地。过去,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出现“占优补劣”现象,即补充的耕地比占用的耕地质量差、产出率低,导致高质量耕地不断减少,再加上有些耕地补充完后粗放利用,投入生产不到位,不仅浪费了开垦耕地的资金、人力和行政资源,也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去年,无锡明确,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要占一补一,还要占优补优,并首次由农林部门牵头进行质量评定,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原有周边耕地质量。补充耕地项目建成后,还要开展不少于5年的跟踪管理。

  “复垦在农村并不少见,但去年起我们明显感觉要求更严了。”江阴顾山镇农服中心主任顾文龙说。该镇复垦234亩耕地时,农林专家往田头跑的次数比以往多,对土地平整要求提高了,以避免因地势高低差异而导致排水不畅问题。“以前复垦土地一二年内产量不高是常有的事,但去年平整后就立即预先施了猪粪、牛粪等有机肥料,把‘生地’养成‘熟地’。”他说。去年部分先种上水稻的复垦耕地所产的水稻亩产也有1000多斤。

  已有的耕地也在加快改造。锡山区锡北镇光明村1000多亩稻田中原先有一条10余年废弃不用的河浜,河两岸有些稻田零散、狭长,道路狭窄,收割机等机器没法耕作,且整片稻田灌溉设施老化,导致田间灌水时有的地块进不了水,有的地块却因管道老化导致水渗漏进河浜。去年该村对千亩稻田“动手术”,将废弃河浜填平并复垦,将零散地块归并、整合,便于机械化耕作,还新建、整修了低压暗管灌溉渠道、明渠排水沟、箱涵、泵站等,使农田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效果立马显现,去年核心区稻田亩产达1300斤,比以前增加了20%。”村委主任徐峰说。

  三年来,无锡已有69万亩农田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占基本农田42%。市国土局人士表示,今后无锡还将进一步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对耕地质量不佳的地块加强监测,监测点将由目前的53个增至200多个,并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以保障耕地成为更好的粮食安全“稳定器”和生态屏障。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