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跳水海安养殖户忍痛卖牛 盼出养殖业保险预警机制
去年,中国的原奶价格从2013年的每公斤6元一路“跳水”到每公斤3.9元。业内专业人士分析,国内奶价下跌这一趋势在2015年仍然会持续下去。更糟糕的是,由于国际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国内乳制品企业加大了进口数量。大量的进口奶粉、基粉和鲜奶进入中国市场后,对奶农的冲击巨大。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眼下这个冬天,对于奶农来说显得分外寒冷:河北、内蒙古等地陆续出现奶农倒奶卖牛现象。
在南通业内人士看来,造成国内原奶价格波动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我国,牛奶的生产与加工被分割成两个利益群体———奶农养牛,牛奶加工厂多数只收奶而不养牛。
“而在国外,多是奶农发起组织的牛奶加工厂。这样就造成了牛奶业与奶牛业在产业链条上各据一端,占据市场优势的牛奶业比奶牛业更有话语权。”业内人士对奶贱伤农现象剖析道,“但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仍不可能一蹴而就。”
养殖户遇窘境
难赚钱,奶牛成了“烫手山芋”
“通常情况下,奶牛养殖规模在50头以上的,就算得上是比较大的经营规模了。根据这一指标,目前,在海安境内的养殖大户有三户,海安县胡集镇的陈向阳、陈志刚兄弟占了两家,还有一家是海安县城东镇的洪九余,其余都是规模较小的养殖户。”14日下午,海安县农牧渔业局畜牧兽医站副站长丁永龙分析着有关数据,向本报记者介绍说。
在这些养殖大户中,陈向阳名下的海安向阳奶牛养殖场饲养着500多头奶牛。“养殖场成年奶牛目前每天的产奶量,正常情况下达6吨左右。去年以来进口奶粉的价格不断走低,从此前的5万多元一吨下滑到现在的3万多元一吨,跌幅惊人。一些乳制品生产企业大量使用奶粉还原牛奶,又加剧了生鲜牛奶的滞销。”陈向阳对此显得很是无奈。
令陈向阳这样的奶牛养殖大户感到郁闷的是,眼下,他的养殖场受原奶跌价影响一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元。养殖场内一头头曾给他们带来财源的奶牛,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想方设法自救
止亏损,养殖户无奈之下卖牛
14日下午,在海安县城东镇开办奶牛养殖场多年的养殖大户洪九余,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他的应对之道。“我的养殖场饲养了200多头奶牛,品种为良种‘荷斯坦’奶牛,一天产奶约为两吨。我测算了一下,每头成年奶牛的养殖成本每天在70元左右,由于奶价持续下跌,为了减少每天2000多元的亏损,我不得不对外出售这些正常产奶的奶牛。”洪九余说,这种被动应对之举虽为下策,但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自救手段。
这几天下来,洪九余已向各地闻讯赶来的牛贩子们卖出了30头左右的奶牛。“下一步,看市场形势的发展,再决定卖不卖、卖多少。”洪九余说道。
然而,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成年奶牛的售价也让他感到“雪上加霜”,高兴不起来:“原来一头成年奶牛的售价为1.4万元上下,现在,随着奶价下跌而一路下跌,只能卖到8000多元。哎,牛奶和奶牛价格都让人伤心。”洪九余说,尽管这样还得卖牛,因为不卖牛将会让他亏得更厉害。
努力拓宽渠道
专家提醒,农户要理智应对
“南通目前存栏的奶牛数量在8000头上下。由于我市是上海光明奶业的奶源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对养殖户有所保护。”14日下午,南通市农委党组成员、主任助理张庆国介绍说:“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不必放大恐慌。广大养殖户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智、冷静应对,可以通过降低养殖成本、拓宽经营范围等一些合理、稳健的渠道来化解不利因素。当然,对于已经老化、产奶能力下降的奶牛来说,该卖还得卖、该杀还得杀。”
事实上,面对当下奶牛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包括海安在内的我市一些奶牛专业养殖户,也正在想方设法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减损止亏。目前,他们以每公斤1.8元左右的价格将生鲜牛奶卖到外地、以降低经济损失的同时,再将生鲜牛奶运到山东加工成奶粉后运回当地贮存出售。“这样做,我们除了每吨要支出运费200元以外,还得支付每吨3700元的加工费。但是,最后算下来还是有一定盈利机会的。”一名奶牛养殖户作了一番测算。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一些农产品市场行情大幅波动、给农民带来较大亏损的状况,一些地方为此推出了苗鸡、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和相关的预警机制。我市奶农希望类似保险和预警机制也能够扩展到奶牛养殖业,能为养殖户系上一道“保险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