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提高“农”字含金量

来源: 时间:2015-01-27 点击数:

    “在‘经济强’方面,金华村从村级经济不足20万到经营性资产超过1亿元,村级总收入超过2000万元;在‘百姓富’方面,通过打响金华腊肉品牌,入股富民合作社,人均分红从最初的300元提高至1200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赋予了江苏“两个率先”光荣使命以新的内涵,明确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最新定位。在昆山市代表团分组审议中,张浦镇金华村党委书记汤仁青代表,用金华村的发展足迹,生动地诠释了自己对“强、富、美、高”的理解。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苏州的一张靓丽名片。这项由苏州最先提出并探索的创新实践,是对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仍有不少村年稳定性收入低于200万元……一个个矛盾和问题,仍然需要我市进一步去破题、化解。
    近年来,苏州市抓住获批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机遇,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举措,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为职业农民“开小灶”
    苏州城市化率不断提高,2005年为63.5%,现已突破70%,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城市化率,不止于高。实际上,苏州城市化,已经跨过了从快速推进期向稳定增长期转变的拐点,进入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阶段。近年来,苏州坚持规划引领,不断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特别是加大对传统特色村庄等保护,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格局,把“鱼米之乡”留给子孙。
    现代化,少不了农业的现代化。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得到了快速、有序、规范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市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90万亩园区,2015年、2016年,这个数据将分别达到100万亩和120万亩。
    有了空间,就要解决好“谁来种田”“把田种好”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不久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也提出加快培养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苏州对职业农民培养越来越重视。这段时间就有不少利好消息,像对本地上农校学生给予全额资助等等,力度很大,听了让人很开心,”市人大代表、相城区御亭现代农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亚萍说,“我们有专业技能的农民还是很紧缺的。”林亚萍认为,种田是门技术活,不是一两年就能精通的事。当前,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存在着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往往是大面积培训、授课,一堂课听下来,缺乏针对性,收获不大。建议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通过开展长期、定点培训,让年轻人跟着老师“结对”学习,通过一两个月的长期学习,切实提高技术水平。
    实施富民强村工程不让经济薄弱村“拖后腿”
    城乡差距小,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是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亮点之一。苏州城乡居民收入比,已连续五年低于2:1。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万元。
    平均数,不一定代表大多数。目前,苏州市仍有三分之二的农民收入在全市的平均数以下。此外,还有114个村年稳定性收入低于200万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苏州市在实施富民强村工程中,开工新建100万平方米“一村二楼宇”物业载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一村二楼宇”是苏州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举措。由乡镇(街道)以上政府科学合理布点,统筹为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安排留用地用于经营性物业载体、服务用房“二楼宇”建设。吴中区等地已于去年率先申报并获批“一村二楼宇”项目。以龙西社区投资的龙西大厦项目为例,3.3万平方米的商业载体建成后,预计每年为社区带来1400万元的稳定收入。
    “我们区申报了900多亩、33个‘一村二楼宇’项目,如果得到批准,将分批实施,包括商业载体等收益高的项目。”来自虎丘区的市人大代表虞美华介绍说,如今的土地寸土寸金,在项目建设上,必须坚持区域统筹,既要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又要集约利用,对项目盈利模式等进行科学定位,通过整合、抱团发展,使村集体经济获得较高的稳定收入。
    给予经济薄弱村更多的帮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苏州将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机制,提高村级稳定性收入。“对于一些因不符合规划、土地要求而无法享受‘一村二楼宇’等政策的薄弱村,政府应当提供更多、更直接的帮助。”相城区代表团的金瑾代表认为,对现有的经济薄弱村来说,村级可经营的资源匮乏,往往没有经济实体、土地资源、厂房出租、特色农业,普遍缺乏增收渠道,仍然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为此建议市政府出台更多实
    实在在的扶持政策。
    苏州在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富民强村”经验。当前,迫切需要把经验快速复制推广,让更多地区受益。“政经分离”的枫桥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它通过把村委会(居委会)行政服务功能和社区股份合作社的经济发展职能相分离,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村级社会公益支出,让社区股份合作社轻装上阵,进一步提高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水平。虞美华代表说,目前“政经分离”已在高新区3个镇(街道)推广,今年将实现全区全覆盖。
    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填补农村到城市的“几十公里”差距
    “我们村的小学,从硬件来说,全市七成的学校不如我们。但是如果说到师资水平,要排在全市七成学校的后面。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城里去读书,影响了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数。”张家港市代表团分组审议中,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代表一席话,道出了公共服务中“农村到城市的距离”。
    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一体化中有着怎样的分量?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下功夫,从城市扩张、农村拆房转向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功能和质量。”给出了明确答案。《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也提出,“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也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
    “目前我市乡镇敬老院数量和床位,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养老事业的需要,尽管我市各级政府相当重视社会保障及养老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但是受政府资源缺少等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政府举办敬老院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出台一些后续配套政策,吸引民资加入到发展养老事业中来。”杨海群委员认为,土地、房产资源的缺乏,是制约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他建议,由各级政府在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中拿出一部分用来建造敬老院,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民资合营农村敬老院。也可以调剂已有房产资源,与民资合营农村敬老院,装修改造以及日常运行由民资负责。同时,明确基本服务内容,科学核定收费标准,通过加强管理,使农村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