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政策性农业保险去年提供风险保障34.08亿元
苏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起步于2006年,从委托代办到联办共保,这把由政府、保险公司等共同撑起的“保护伞”,遮风挡雨的作用日益突出。2014年,苏州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维持保费规模的同时,推出了不少特色新险种,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32.93万户农户提供保障
来自市财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1.54万笔,参保农户32.93万户,提供农业风险保障总额34.08亿元。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10503万元,其中政府提供保费补贴8984万元,占总保费85.53%。
“在水稻、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出现较大减幅的基础上,政策性农业保险总保费规模仍与上年基本持平、略有增长,同比增长2.8%。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的风险保障更是比上年增加了1.78亿元。”记者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去年,我市将水稻的保险金额从原667元/亩,调整至700元/亩,增长4.95%;将小麦、油菜的保险金额从原556元/亩,调整至700元/亩,增长25.9%。同时,进一步降低农民保费负担。将小麦、油菜险种保费的农民负担从6元/亩,统一调整为4元/亩。除中央、省级按政策补贴外,对参保农民少负担部分由苏州市级财政与各市、区财政五五分担。同时,我市还降低了保险费率,由4.5%降至4%;起赔点由20%降至10%,旱灾、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免赔率也由30%降至10%。
地方特色险种创新增活力
去年5月,苏州最大的水生蔬菜基地吴中区甪直江湾村经济合作社的3200多亩水生蔬菜获得了保险保障,“水八仙”中的莲藕、茨菰、荸荠、芡实首次投保了露地水生蔬菜保险。这一由村里为532户农户集体投保的露地水生蔬菜保险,涉及面积3225.52亩,每亩保费50元,其中农户个人每亩只要承担5元,其余都由省、市、区财政负担。合同约定,在发生暴雨、洪灾、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等灾害的情况下,只要达到起赔标准,保险公司将根据损失情况,结合水生作物在育苗期、定植期、结珠期、成熟期等不同生长期赔偿比例确定赔偿金额,最高每亩赔偿1000元。
这样的特色险种,去年我市陆续推出了不少。这一年,我市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保险,指导保险公司围绕地方农业优势推出了茶叶保险、露地水生蔬菜保险、内塘淡水鱼养殖保险、大闸蟹气温指数保险,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也从张家港推广到昆山与常熟。全市高效设施农业保险险种扩大到23个,为1.51万户参保农户提供保险资金10.56亿元,实现保费收入4497万元,比上年增加604万元,增长15.5%,高效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保险保费总额的42.82%,比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提高保障水平 护航现代农业
从苏州全市情况看,苏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期限上已进入第二个五年,险种不断增多、保费逐年增长、基金逐步扩大,形成了较强的抗击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人保、太保两家承保公司也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树立了形象、赢得了民心,成功拓展了农村保险市场。
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不断规范提高。2014年我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同时,通过转发《江苏省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操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了承保操作、理赔操作、合规检查工作。保险服务不断优化,在丰富服务载体的同时,积极探索覆盖农业生产保险、农民生活保险、集体资产保障等“三农保险”新模式,强化快赔足赔理念,坚持按章办事。
“政策性农业保险以保障农业生产,提高‘菜篮子’‘米袋子’生产的风险保障水平为主,通过提高保险金额,降低保险费率与理赔门槛,提高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市农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政策性农业保险将继续坚持开展农民需求旺而风险相对较大的农业保险险种创新,探索建立“以险养险”制度,探索农业保险支持农村金融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索通过保险手段来化解农村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等,服务农村金融建设,为农户创造实际效益。
实际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加强农险队伍建设,提升在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等具体操作上的规范程度等问题也亟待强化和解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