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制度创新引领集体经济转型
年终岁尾,太仓市双凤镇各村参股组建的金双凤集团有限公司“大掌柜”徐正良尤为忙碌。即便如此,他还是隔三差五地跑到强龙电信项目建设现场去瞧瞧,“这是我们的‘第一桶金’,万一出点啥情况,我没法向镇里、各村交待呀!”
强龙电信是金双凤集团建设的重点项目,占地31亩,投资5500多万元。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1100万元,净收益超过800万元,年投资回报率达15%以上。而且,投资分配将按各股东股份占比进行分配,每年起码可为各村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村级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出现了发展手段单一、收入渠道狭窄、缺乏固定收入来源、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何找到新出路?
2012年,双凤镇决定告别各村单打局面,由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9个行政村共同出资,其中村入股90%,每村占10%,成立金双凤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该载体平台,整合全镇资源,挖掘潜力,加快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变单兵出击的“小舢板”为集团作战的发展“航母”,像双凤镇这样全面加快村级经济联合抱团发展的并非特例。目前,太仓市村级经济联合发展首批申报项目20个,计划建造物业建筑面积54.9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厂房34万平方米,仓储物流用房6.3万平方米,三产用房6.4万平方米,其他用房8.2万平方米。
各镇村如此大手笔,底气来自哪里?来自政策的强有力支持。2014年太仓出台《关于鼓励村级经济联合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列入太仓市村级经济联合发展名录的主体,投资发展项目可享受政策优惠。
以用地支持为例,该《意见》明确村级经济联合发展项目建设用地,在新一轮土地流量指标分配方案中按照“每个村10亩”的标准足量安排,市里根据所辖村数量将940亩土地流量指标分配到各区镇。同时,村级经济联合发展项目涉及到的相关税费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奖则奖”的原则给予优惠。对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对有偿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对各村联合投资组建的公司或合作社所缴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给予等额奖励;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费用按成本价结算。
这样一个惠民利好政策,近日被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江苏省2014年度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自2011年以来,太仓市已连续5年获得这一奖项,包括2010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见》、2011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2012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201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扶持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意见》。
太仓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政策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太仓通过资源倾斜、区镇统筹,统一规划建设物业发展项目,加快推进村级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促使强村、富民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共进。
以劳务合作社为例,2001年,太仓浮桥镇就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农村劳务合作社——华金劳务合作社,为农村劳务合作社的组建提供了样板。“10多年来,‘华金’ 的服务项目逐年增多,劳务收入逐年翻番,合作社去年的劳务收入达2400多万元。合作社社员年平均收入超过3万元,最高的达到6万元。”该合作社当家人顾利清说。
2013年太仓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意见》 加大了对农村劳务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农村劳务合作社将给予补助开办费2万元。市、区、村的道路养护、绿化管护等项目,一律发包给农村劳务合作社,并按规定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
通过实行社保补贴、职介补贴、税费优惠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太仓的劳务合作社吸引了一大批本地农民,既解决了这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务农农民的收入。2013年,太仓市92家农村劳务合作社经营总收入为1.1亿元,入社人数4901人,季节性就业农民5000多人,社员年均收入1.3万元。
又比如2012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引导和培育一批青壮年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建设。2013年省农委向全省转发此《意见》,推荐太仓市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希望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行奖励补助,创新培养模式,围绕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